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好眠心運動】16夜_淺談睡眠障礙: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

   

(有時打呼不僅僅是影響自己而已哦,
枕邊人常常更深受其擾!)

      「呼呼大睡~」是我們常用來形容睡覺的狀態,但這樣的形容常會誤以為打呼就等於睡得很好,但這其實是不正確的觀念,因為鼾聲可能是睡眠呼吸發生問題的一種警訊,打呼表示入睡時,呼吸道變狹窄,造成呼吸過程有所阻塞。根據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之前的調查指出,在台灣,年齡介於十五歲到七十歲之間的人口中,有51.9%的人會打鼾,而其中大約5%的人,呼吸道會在短時間內出現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導致呼吸暫停現象,醫學上稱之為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在台灣至少有四十萬至一百萬人有呼吸中止的問題。這類患者睡眠當中會因呼吸阻塞而不斷清醒,一直處在半睡半醒的淺眠狀態,便極可能造成了白天睏倦嗜睡,即便休息再多再久仍覺得體力無法恢復,白天的嗜睡也因而間接造成車禍和職場意外,更會因此增加罹患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以下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臨床症狀:

1. 夜間打鼾嚴重,而且伴隨喘氣或呼吸停止現象
2. 夜間頻尿
3. 夜間呼吸易有窒息感、易被嗆醒
4. 起床易頭痛
5. 白天精神不濟,易嗜睡,甚至無法避免的睡著
6. 易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肌梗塞或中風)
7. 注意力易不集中,學習能力及記憶力減退
8. 格性改變、情緒易受影響、脾氣暴躁

      另外,具有以下危險因子的人最易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有時這些原因也會同時存在:

1. 男性:根據統計,男性罹病的機率是女性的二到八倍,但當女性到達更年期之後,其罹患的機率會上升到與男性一樣高。
2. 年紀增長:四十歲後機率會逐漸上升,到六十歲則達到高峰期。
3. 肥胖:肥胖導致呼吸道容易阻塞,是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扁桃腺、舌頭肥大也可能使得呼吸道容易阻塞。
4. 顱顏異常:鼻中隔彎曲、下顎後縮或下顎過小,也容易使呼吸道容易阻塞。

      單純性的打鼾大多沒有嚴重的併發症,則不一定需要治療,但如果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就需要治療。但如何判定患有睡眠呼吸中止,則需要經由睡眠醫學中心的「睡眠多項生理監測儀」才能確認。


(睡眠多項生理監測儀, Photo via 公主未何徹夜未眠)

      在臨床的治療上,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 
  • 陽壓呼吸器:利用持續性正壓力撐開狹窄阻塞的呼吸道,將空氣平順地送入體內,改善病人呼吸困難及呼吸中止的情形,並減輕缺氧現象。不過,陽壓呼吸器的壓力設定需要專業人員測試,建議需經由睡眠醫學中心進行詳細檢查與評估。
  • 手術治療:生理上的問題造成的睡眠呼吸阻塞,可以用手術的方法來減少呼吸阻塞的情形,如:懸壅垂和咽喉的整型手術。不過,這類的手術需要嚴謹及專業的手術前評估。
  • 口腔矯正器:可以藉由此裝置將下顎舌頭及軟顎向前拉,以增加呼吸道的空間。

      上述的治療方式,通常需要有專業睡眠醫學的醫師進行疾病診斷後再安排治療,臨床上,通常也會提供以下幾項自己就可以執行的改善措施:

  • 維持理想體重:因為體重過重會增加呼吸道的阻塞。減輕體重有時針對某些族群而言,甚至是最徹底的治療方式。
  • 側睡:可使上呼吸道較為暢通,且舌頭與扁桃腺不易阻塞呼吸導,可以改善輕度的打呼情況。可將一個網球縫在睡衣或睡褲背後,可以幫忙保持側睡。
  • 睡前避免喝酒及吃安眠藥,否則過度肌肉放鬆會加重呼吸中止。
  • 減輕鼻塞的藥物可能也可以減輕打鼾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度。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心理師說書】03頁_心態致勝





學者Dweck曾經做過這麼一個研究。她找來幾百名青少年學生,由IQ測驗中抽出十個困難的題目請學生作答,學生們的成績都相當不錯。



接著,研究者給出兩種不同的讚美:

第一種讚美是關於能力的:「哇,你答對了8題,好棒的成績。你一定很聰明。」

第二種讚美是關於努力的:「哇,你答對了8題,好棒的成績。你一定很用功。」



在讚美之後,研究者在第二階段給了相當困難的題目;這次,學生的成績普遍不佳。



關鍵在於第三個階段,研究者讓他們選擇接下來要接受什麼樣的測試:「困難的」或是「簡單的」。這兩組學生一開始沒有差異,但在經歷挫折以後......



被稱讚聰明的學生,拒絕可以多學習的新挑戰。他們在後續的實驗中選擇了簡單的題目。他們不想要冒險,暴露出自己的缺點,讓人懷疑自己的能力。



被稱讚努力的學生,有9成願意接受困難題目的挑戰,以學習新東西。他們甚至表示,困難的題目最好玩。



Dweck教授將這兩種心態(mindset)分別命名為「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



「定型心態」是一種標籤,它讓我們相信我們需要時時向別人證明自己能力,因此會讓我們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並且躲在自己的舒適圈中。



「成長心態」是以改變的信念為基礎,它讓我們相信我們可以透過努力不斷精進自己。



她將這套理論應用在運動選手成就、企業經營與領導、兩性情感議題、父母及師長的教育等不同領域中,全都獲得了相當正面而良好的成效與回應。最簡單且重要的結論是:成長心態更能帶來成功。



想要培養自己的成長心態嗎?

每天問問自己:「今天有什麼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想到這種機會的同時,擬一個計畫,並自問:「我會在何時、何地、如何開始我的計畫?」

當遇到挫折,擬一個新的計畫,並再次問自己同樣的問題:「我會在何時、何地、如何開始我的計畫?」

當成功時,更別忘問問自己:「該怎麼做才能繼續維持我的成長?」



心態是一種習慣,你可以是決定自己方向的人。誠摯推薦這本書,給每位渴望成長與改變的人。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心理師說書】02頁_美好五分鐘





        不知道多數時候,你的一天是怎麼開始的?是早起享受晨光,做些閱讀、運動、或好好享受一頓早餐?還是被鬧鐘驚醒然後手忙腳亂、慌慌張張奪門而出?我承認,我的早晨多年來通常是一團混亂。可是最近,覺得這樣實在是太累了,而且讓一天的開始就感覺不好。雖然沒辦法像有些人能夠起個大早,但最近也嘗試了早個20-30分鐘起床,也許是做個簡單的運動,也許只是放慢一切出門準備動作的速度;體會到的是,從容不迫的早晨,能讓身心狀態穩定舒適,好迎接一天的挑戰。

        如果,你也想為早晨的生活做點小改變,這本書也許可以給你一些靈感與選擇:

    美好五分鐘:平靜專注的100則練習。 
    傑弗瑞.布蘭特力 & 溫蒂.米爾斯坦著,心靈工坊出版。   

        在這本小書裡,提供了許多簡單有效的方法「菜單」;希望用早晨五分鐘的練習,幫助你獲得平靜專注,為接下來的一天提供能量。

        練習開始的預備動作通常是這樣的:先專注於自己的呼吸,把心思放在當下;然後,設想一個期許。然後,真心誠意地投入在所選擇的練習活動裡面。專注於呼吸,能夠協助我們整頓身心、提高覺知;而設想期許,可以給自己一個想望前進的方向。

        而在書中介紹的100則練習中,我認為融合了許多新一波心理治療的重要概念,包括了內觀接納與承諾自我疼惜等治療取向的元素。像是練習觀察念頭和想法保持距離覺察身體感受理解與容許情緒正念行動和他人感到連結與同在照顧與安慰自己等等。

        按照作者的編排,這100種練習分別提供了四類功效:有些能協助你獲得平靜自在與放鬆,有些能讓你深化覺知與生命連結,有些引導你關注自己與他人,而有些練習提供了增長內在柔軟度與智慧的可能。如果你有在收看心理一思的粉絲專頁,可能還記得之前曾介紹過對於個體的心理傷口(軟弱無助、警覺不安、怨恨憤怒、挫折失望、悲傷不滿和憂鬱、無存在感和被拒絕排擠、不配和羞辱、遺棄和感覺不受關愛等),我們可以主動尋求療癒的維他命(包括力量和功效、安全感、對自己和他人的同情心、滿意和滿足感、慶幸和感恩、理解和接納、認同和認可、友情和愛等)去填補修復;在美好五分鐘這本小書中,感覺提供了許多的維他命口味,等待你取用體驗。

        雖然在100則練習中,有些看來大同小異,但我覺得反正看這本書可以是很隨興自在的,看到喜歡的就停下來練習,若不甚中意換一個就是了。而每個練習雖然簡短,但卻帶來改變的可能。

        看到這邊,是否會好奇究竟練習長甚麼樣子呢?以下摘錄幾則給大家看看囉


11則:放開緊抓不放的事

        你曾經想要放開或遠遠拋開某件事(例如一個不愉快的感覺、記憶或擔憂)嗎?或許你需要做的,只是記起那「放開」的感覺為何。以下的練習提供一個方法,明瞭「放」的實際操作方式和感受。
1. 專注於呼吸一分鐘。
2. 在心中設想一個期許,譬如:「但願這個練習能為我帶來力量,認清自己內心對某種想法緊抓不放的習慣,然後將其釋放。」
3. 做幾回深呼吸,然後一隻手握拳。
4. 用力握緊拳頭,再迅速而溫和地放開。重複這個動作,並把注意力放在握緊、放開的動作上。
5. 試著體會手的一收一放為身體帶來的感覺,而它在心裡又牽引出什麼情緒。
6. 當你情緒不好、感到痛苦的時候,仔細尋找一下,身體的哪個部位也出現收縮的現象,直接對那個部位下功夫。試驗一下,當你試著按摩那個緊繃的部位時,心裡的痛苦感是否也隨之緩和?



27則:無所事事的權利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具有一種特性,就是它隨時隨地都在索求你的注意,無論是一連串未完成事項、你必須前往的地方、等候會面的人、待辦的雜務、等待接送的小孩。這些事似乎沒完沒了,迫使你就算想擠出萬分之一秒的時間稍微休息,也毫無可能。但是,現在你獲得了一張官方許可證,容許你五分鐘內什麼事都不必做。就這麼辦吧!接下來的五分鐘,盡情享受不做事的滋味。
1.
拔掉電話線,請家人或室友暫時別打擾你。
2.
讓心自由自在地遊走。
3.
把那些「待辦事項」和任何足以令你分神心亂的事情徹底丟開。
4.
想像那些喋喋不休的煩雜事,如今從肩頭滾落,被你沖進馬桶。或許你得沖好幾次,才能確保每一個讓你覺得應該這麼做、那麼做的惱人理由,通通被沖走。
正是如此,躺下來,放輕鬆,盯著天花板默想,或者漫無目標地瀏覽你的書架,讓自己全然沉浸在這種懸宕、時間不存在、空白的時刻。這一刻,全都是你的。



44則:某個愛你的人

        身為人,我們都渴望身體的愛--溫暖的擁抱、關懷的撫觸,或者老朋友輕握手心所傳達的一份了解。愛自己、給予自己所需要的溫柔和關心,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接下來的五分鐘,不妨學習一下如何關愛自己的身體。以下是可以參考的幾個方法:
用乳液按摩雙手、雙腳和腿。
給自己一個擁抱。
買一束花放在床前。
閉上眼,讓手指在手臂、頸部、胸腹,輕輕滑動。
        為了關愛自己身體而撥出的時間,將具有非常強大的療癒效果。簡單的愉悅和刺激,就能為你的心灌注滿滿的愛與了解。


        這是一本很適合當禮物的小書(我是這麼獲得它的),當然,除了送給別人、也很適合送給自己。簡單易讀的練習,蘊藏了美好經驗與快樂生活的可能,介紹給大家參考。



[延伸閱讀] 英文版的官方網站中,除了這本晨間練習,看來還有一系列關注於身體、親密關係、適合工作時以及夜間的美好五分鐘練習,網頁上各摘要了幾則給大家參考,有興趣的人可以上去逛逛。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心療‧新聊】第06站_心理治療旅程的地圖




地圖具有標定方位的功能,讓我們知道自己在哪裡,以及要往何處走,不致於迷失。

是的,心理治療旅程也需要地圖,指引著旅途方向;很慶幸的是,隨著對心理治療探討越來越多,研究方法越細緻,我們對於「心理治療為何有效?」、「心理治療如何有效?」等問題,有比較完整與有把握的思考與觀點,治療地圖更更為清晰。

當蒐集足夠的背景資料後,心理治療師會依據你的狀況擬定一套治療計畫(地圖),決定哪些治療方法或組合對你最有益處(例如:精神動力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團體治療)。也會概略為你解釋心理治療的過程,並回應你對治療計畫、方式的疑問。

首先,要傳達個重要觀念:心理治療並非萬能;雖然,並不是所有精神/心理疾病都能從心理治療中獲益,不過有兩大類問題真的特別適合心理治療。

1.具體症狀/心理問題:
特定的症狀,如情緒沮喪想自殺、因為失眠或焦慮/恐慌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心理治療可能對你有幫助。具體來說,認知行為治療、或精神動力治療對於這類問題都已被證實有幫助,可緩和症狀,亦可減輕症狀對於工作與人際關係所受的干擾。

認知行為治療是種短期、有效的心理治療,療程通常6-12次。可用於減輕焦慮與情緒障礙的急性症狀,藉由分析行為背後的非理性信念及習慣性思考,教導思考調整與行為技術,以舒緩急性的情緒痛苦。舉例來說,如果你會過份擔憂恐慌再度發生,尤其當進到密閉的電梯時,心中的恐懼強度會突然飆升。治療師會讓你看到,由於非理性地擔憂恐慌發作對身體不利(「再發生一次,我心臟就會受不了」),容易導致緊張,並且盡量躲開電梯;也會在治療計畫中加入行為技巧,如幫助你再逐漸接觸電梯,逐步習慣而不再害怕。

  相對於短期心理治療,精神動力治療屬於較長期療法,關注「早年關係」(與父母親的關係)對於目前問題的影響,但可能要耗費數月(或數年)才能發揮效果。然而,很多求助者不能或不願等那麼久,為了幫助你儘速恢復健康生活,可能比較推薦合併使用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

2.以人際關係或自尊低落為主要問題:

人際關係或自我觀感問題適合較長期的治療方法,安排上除了個別治療外,有時也會推薦以團體心理治療搭配或取代個別心理治療。

團體治療有很多種,包括專注處理特定問題(如恐慌發作)、主題團體(如飲食疾患或生理疾病適應),以及專注人際問題的人際互動團體。團體治療適合有人際關係問題的人們參加,也特別有效,因為在治療過程中可瞭解別人對自己的觀感,以及自己行為如何影響到別人。

(photo via .dplastino, creative common)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好眠心運動】15夜_ 不破壞睡眠的飲食原則


      在臨床上,常常有失眠者來詢問,吃什麼可以改善睡眠,雖然坊間或是一些報導都有指出某些食材可能可以改善睡眠,但說真的這些效果都低於失眠的臨床治療(如:失眠之認知行為治療),所以在臨床上其實不常推薦可以吃什麼改善睡眠,但是反過來,到是會建議失眠者不要吃什麼來影響睡眠,尤其應注意下列幾項飲食原則,
以免破壞睡眠

1、每天在大約下午三點過後,就應避免飲用咖啡、茶、可樂或咖啡因含量高的提神飲料。


咖啡因是一刺激性的天然物質,容易使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亢奮,提振精神以避免嗜睡的發生;相對地,若在接近傍晚的時間服用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便可能因咖啡的亢奮效果持續影響到夜晚的入睡,所以在臨床上會建議體質較敏感,易受咖啡因影響的失眠患者,在下午過後,至少入睡前4-6小時,避免使用含咖啡因物質。之外,咖啡因除了存在於一般人所知的咖啡及茶類飲料,生活周圍亦有許多食物含有咖啡因的成分,如:巧克力、可可、可樂(碳酸飲料)、減肥藥,甚至有失眠的患者被一顆小小的茶葉蛋所影響睡眠品質。

2、接近夜晚時,不宜吃太多刺激性食物或抽太多煙。

「飯後一根煙快樂似神仙」,這句話在某些觀點來看的確沒錯,不過香煙中所含的尼古丁成分,與咖啡因一樣是刺激性物質,可以使人有興奮的感覺,相對也和咖啡因一樣可能
會因為過度亢奮而影響入睡,以及睡眠過程中的品質。

3、就寢前不宜吃得太飽或是喝得太多。

因為吃得太多,會造成腸胃消化道器官在睡眠中仍需工作,如此一來,這樣的訊息一旦傳達到大腦,則容易影響睡眠品質,尤其是要避免造成脹氣的食物(如馬鈴薯、地瓜、芋頭、玉米等根莖類),就寢前也要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大蒜及生洋蔥等);另外,若喝得太多,夜間容易因頻尿起床上廁所,而影響到睡眠。

4、安眠藥與酒精不宜同時使用。

安眠藥與酒精同時使用可能會有無法預知的加乘作用,除影響夜間睡眠外,亦容易影響隔日精神狀況、生活作息及工作表現。雖然有些媒體推薦,在睡前可以喝點小酒來幫助入睡,好像是說暈呼呼的會比較好睡,但根據研究及臨床經驗發現,睡前雖然只是喝一點酒,身體還是會需要肝臟大量代謝,所以即使已經睡著,身體的代謝作用仍然被迫存在,夜間的睡眠結構則會因一點小酒而被破壞,尤其是整晚睡眠的後半段,且因缺乏深層的核心睡眠,睡眠品質也會下降。因此如果要徹底解決不易入眠的問題,還是建議找專業的醫師求診,而不是靠著喝酒來入睡。

      最後,提醒大家,也不要什麼都不吃讓自己睡前餓過頭了,建議可以少量吃些東西,避免睡前長達七八個小時未進食,因為睡眠中,也會因飢餓感造成半夜醒來中斷睡眠或影響睡眠品質。不過睡前的進食不宜過多,熱量最好介於100-200大卡左右就夠了。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好心‧好報】快樂08點_更快樂的技巧:天賦




你們現在很好耶!都會告訴學生哪裡做得好,不像我們以前學習的過程都是一路電的。」——某國立大學老師

        在教學醫院工作的職責之一,就是培養未來的臨床心理師。而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持續地評估與提供回饋是重要的一環;因此,我們會邀請學校老師前來醫院,與學生一起坐下來面對面討論。通常,我們會讓學生知道哪裡可以再進步,但更會特別強調學生「長處」或「優勢」所在;文章最前面這句引言,就是在某次討論中, 學校老師的有感而發。

        想一想,自己的成長過程,也確實是如此。從小,拿到考卷,老師不會在意你在整張考卷中是如何拿到97 分的,而是「少一分打一下」;家人雖然沒有那麼在意成績,但也會忍不住唸兩句你「粗心大意」。後來在專業的養成過程中,多數老師也是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告訴我們哪裡不對、哪裡需要加強,而我們也在戰戰兢兢的學習歷程中,學習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助人工作者。

        這樣的方式,可能也沒有完全不好,只是在今天看來,不見得適合每個人;而如果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及格,還包括優秀與卓越,這樣的取向,也不見得適合這個世界。

忘了在哪裡看過這樣一則寓言,這是我自己改編的版本:

        森林裡開了學校,每隻動物都要參加。獅子校長說:「這個時代,每個人都需要擁有跨領域的全方位能力,才能面對越來越複雜的挑戰。」因此,所有的動物都需要修習這些核心課程:跑步、爬樹、游泳。
        鴨子的游泳能力很好,別看牠表面輕鬆,其實腳在水面下動得可快了!可是說到跑步那就慘不忍睹了。老師把牠留下來加強訓練,牠自己也很努力找空檔練習,結果弄得腳受傷了,連游泳都變慢了。
        猴子很會爬樹,可是每次一下水就吱吱叫個不停,兩手在空中亂揮,一副快要溺水的模樣。老師雖然透過漸進式的方式想要消除牠的恐懼,可是始終無法克服牠的恐水症。這門課牠顯然要當掉了,猴子自己也很沮喪。
        兔子跑得很快,往往蹦跳兩下就不見兔影。不過下水?嗯......老師看牠那楚楚可憐的眼神,也就沒有再勉強牠了......至於爬樹............也算了。不過兔子對於自己當掉兩科倒是很認命,真不愧是溫馴動物的代表。
        老鷹是個麻煩人物,每次都不照老師的方式進行:游泳是用爪子一邊沾水,一邊從水面上飛過去的;跑步的樣子也差不了多少。更過分的是爬樹,每次都一邊爬一邊撲打翅膀,好幾次把旁邊的同學推得掉下樹。
        但終究,每位同學都或多或少提升了一些原本不會的知識與技能,獅子校長很滿意能達成這樣的目標。然而,沒有人注意到的是:這群同學原本最擅長的能力,似乎都有了一些退步;只是可能因為退步以後,還是班上最優秀的,所以沒有人在意吧!

        「天賦心理學之父」Donald Clifton在「發現我的天才」這本書中,區分了「天賦」與「能力」兩個概念。「天賦」指是天生且自然反覆出現的思想、感覺或行為模式,而天賦加上知識(事實與學習的內容)與技巧(活動的步驟),就構成了「能力」

        他又將能力定義為:在一種活動中持續近乎完美的表現。換句話說,偶而表現得好還不能稱之為能力,要持續保持同樣的水準,且發現自己能週而復始、樂此不疲,才稱得上一種能力。他強調,唯有將能力發揮到極致,而非改善弱點才能脫穎而出。因為在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技巧後,人確實可以達到某個程度的表現,但如果欠缺必要的天賦,則無法達到持續近乎完美的表現。專注在弱點的修補這種「損害控制」模式雖然可以避免失敗,卻無法讓你變得「優秀」。

        雖然這樣的觀點在今天再次受到了挑戰: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努力」與「機會」在邁向卓越的過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但這仍舊是一個世界觀移轉的問題:我們要將視線與個人的資源放在何處?是「尚未達到」的部分,還是「做得很好」的部分?如果妳是一個感情敏銳細膩,但說話與反應速度較慢的人,妳要花較多的時間訓練自己的說話速度,還是將妳細膩的感情發揮得更好?如果你是一個理性分析邏輯很強,但不那麼幽默的人,你要花時間努力多背一些冷笑話,還是讓嚴謹的邏輯成為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長?

        再次強調,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並不是當我們把焦點放在優勢,就需要完全忽略對劣勢的改善;前面也提過,「損害控制」的模式確實可以避免失敗的擴大。然而,如果我們真正的希望和獅子校長一樣,是讓這個社會能面對越來越複雜的挑戰,或讓越來越多人可以成就自己的卓越且樂在其中,那麼將更多的心力與資源放在個人的優勢、長處與美德上,可能才會是更適合的做法。

當然,這也會讓每個人更快樂

如何發現自己的天賦或長處呢?你可以觀察自己:
1.對什麼樣的事物充滿渴望?你特別期待或討厭什麼樣的活動?或渴望有不同的方式展現這種能力?
2.學什麼樣的東西特別快?第一次學習就很興奮?彷彿某個開關忽然就打開,讓你不像個初學者?
3.對什麼活動感到滿足?會讓你真心期待可以再參與一次?或是越做越開心,而不是越來越累?

        當然,除了長期的觀察與嘗試以外,心理學家也發展出了相關的測驗,能夠協助我們在較短的時間內,客觀分析自己的天賦。其中一個稱為「能力發現剖繪測驗」,正是由Donald Clifton及其同僚所發展出來的,它評估人們的34種主導特質,包括分析、溝通、紀律、和諧、學習......等。這份問卷可在線上填答,也有繁體中文的版本。網址是www.strengthsfinder.com,但你需要購買網站上的那幾本書(中文的有:「發現我的領導天才」、「發現我的天才」、 「你的桶子有多滿」等),才能獲得填答的密碼。

        這邊要推薦另一個由「正向心理學之父」Martin Seligman發展出的「價值實踐(VIA)突顯優點調查」,它有稍微不一樣的分類方式,評估人們的24種特長,分別歸屬於「智慧與知識」、「勇氣」、「人道與愛」、「正義」、「修養」、「心靈的超越」這六種美德。這份問卷同樣可以在線上填答,同樣有繁體中文版本,而且是可以免費註冊使用的!網址是www.authentichappiness.org,進去以後先在右上角選擇語言(繁體中文),然後到左上角「登記」完成註冊,就可以開始自我測試了!(測驗需時約25分鐘)

        這份測驗會列出你前五項最突出的優點,結果呈現如下圖;你也可以點開看看自己在所有24種特長上的排序。一般來說,這應該是真正的你,但也有可能有一、兩個沒那麼是你。我的長處是熱愛學習、判斷力、原創力、勇敢與愛,這和我自己以及身邊好友對我的認識大致相符。


        知道了自己的特長,就可以在工作、愛情、遊戲、教養孩子上盡可能展現出來,使你的生活更成功,讓自己更快樂!舉例來說,我最凸顯的優勢是「熱愛學習」,我就可以:
1.每週刻意學習5個新詞,包括其含義和用法。
2.每個月參觀新博物館,並撰寫心得。
3.每月閱讀一本非小說類的書籍。
4.透過網路、報紙或電視追蹤一個持續性的全球性活動(例如正向心理學:P)。
5.參加讀書會。
6.參加新畫廊/展覽的開幕式。
7.與親友共同安排學習日,學習一門新技能。
8.向別人分享你的知識(例如寫部落格文章XD)。
9.參加有興趣的研討會和會議。

        心動了嗎?現在就安排一個時間,上網完成填答吧!(怎麼好像在廣告?)

        
然而,這不是廣告,而是可以深切改變你生活方式的典範轉移。如果每個人都有機會盡其所能地發揮天賦且樂在其中,我們的社會將會充滿更多滿足、熱忱、喜悅與歡樂!

        你喜歡這樣的想像嗎?我很喜歡!


(photo via .SilentMode, creative com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