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轉心.轉境】Pause Corner 07_「我快沒時間了!」之人生不需趕路




    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Dali)喜歡以「時間」為素材來創作,最著名之一的雕塑作品莫過於上圖的「時間之舞」,他認為讓「癱軟的時鐘」象徵了現實中「報時的能力的喪失」,因為現實中人事物皆受時間控制,隨其流逝敗死、腐壞。唯有時間不走了,才能創造出永恆。古人也是,連貴為君主的秦始皇也想留住時間而長生不死。


    你我現在眼中的世界,最大的化妝師就是「時間」了,所有地球上景物的呈現,都靠很多歲月時光的累積才變得如此豐富。「時間」是指宏觀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續性和不可逆性物質狀態的各種變化過程,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中國的時間觀中,時間原指四季更迭、節氣運行的概念,古人用日晷、光影來呈現。今天來分享一些關於「時間」的心理主題。

    時間心理學(Psychology of time)是研究大腦對外在客觀事件「持續性」與「順序性」反應的一門科學。人們對時間的主觀反應與客觀的時間長短不同,所以心理學家喜歡於研究「主觀時間」的本質。早於1876年就有相關研究。Treisman (1963)認為每個人腦中都有一個「內部時鐘」,以致於人對於「時距」的知覺就一如看錶計時一樣。內在的時鐘也幫助我們可以進行「估計」。

    你有沒有估計時間的困難?研究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朋友或成人,有可能估計的困難,有趣的是,他們會在「自己估計剛剛好」的時間內完成任務,但是這樣的剛剛好,都「恰恰好延遲許多」。也許給予客觀的鬧鐘或響鈴能減少這些朋友的困擾。

    有沒有「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最好」的研究? WeithZacks (2012) 發現,平時白天較為活躍的人,在晚上的時候(在非最佳狀態下)更有洞察力、富有創造力;相反地,總是夜貓子,一天是從晚上七點才開始的人,在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下,更能有洞察的能力。由於注意力發散,更能連結平時沒有關係的想法。在大腦抑制最微弱的狀態下,思想可以漫遊,靈光一現的可能性也變大。另外,最近email行銷公司做的統計數據顯示,早上九點最適合寄發email、而傍晚寄的信最容易石沈大海。

    人們是如何看待與安排「時間」的呢?曾聽一個朋友說:「我有很多事要忙,所以一有零碎時間就抓住那個閒情;一旦空下來,就想計畫很多事要做,我怎麼越忙越閒、越閒越忙?」2011年有一個對於個體如何管理時間的有趣研究表示,假設一個人需要安排「工作」與「休閒」兩者,那他的工作表中,會傾向分配更多的休閒時間;而休閒表中,則會傾向分配較多的工作時間,表示個體有一種嘗試平衡時間分配的傾向。

    為什麼有些人感到時間充裕呢?每個人一天有24小時是不可動搖的事實, 近期研究四類人:「無目標殺時間」、「埋首自身工作」、「意外獲得一大段空閒時間」、「花時間在他人身上」,這四類人中,花時間在他人身上的最感到時間充裕。研究者認為給他人時間表示自己有餘,在主觀感受中騰出了極大的彈性空間。

    來個有趣研究的分享。心理學家也發現「神奇3秒定律」,你知道人們慶祝贏球的擁抱時間有多長?兩人見面、握手、告別時間多少嗎?這些行為竟然都是三秒,平均拍照時間為三秒、田徑賽開始鳴槍前預備為三秒、三秒倍數廣告鏡頭收視最好、甚至初次見面三秒鐘可以直覺是否能與對方繼續來往(詳見壹心理)。

    提到「時間」可以談的事情好多,我們總是在追時間,懷念時間,爭取時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觀點,如果可以,來個「時間旅行」應該是很迷人的。大家知道時間觀的面相是很多重的嗎?也許下次有時間我們再回來談談,再順便告訴大家如何完善的做好時間管理


    文章最後先提供大家一個簡單「管理時間」的方法。近期張老師月刊提及三個方法來提高「時間充裕感」

一、放下時間就是金錢的想法。研究操弄一群聽音樂的人發現,若其中一群人被問及工作薪水時,多會報告出「時間不充裕」的感受,總是想:「都沒有時間賺錢了,我怎麼還在這裡閒著沒事聽音樂!」想要感覺時間充裕,那就放下這個想法吧。

二、想像近距離的目標。空間距離對於時間主觀性會產生影響。當目標或目的地較遠時容易使人錯覺,認為需要投注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因而失去耐性,因此想像較近的的目標,感覺起來花的時間較少,也較容易度過等待期。

三、壯麗奇景讓時間放慢。美景讓人在敬畏心情中暫時跳脫斤斤計較的市檜思維,態度上也更樂於助人。


(Photo via 雞蛋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