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心療.新聊】典型的人不存在



以前在學校上統計學的時候(沒錯,念心理要學統計學),曾經學到一個值得深思的概念:「典型的人不存在」。

什麼意思呢?若我們到河邊撿100顆鵝卵石,可以算出每顆石頭的平均重量——假設等於432.1公克;但是,這100顆鵝卵石中,大概沒有哪一顆的重量,正好是432.1公克。

統計可以讓我們得到很多有用的訊息。舉例來說,統計告訴我們罹患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病人,一生中嘗試自殺的比例大約在三成左右(32.4%~36.3%),而精神病的病人則是5%。這樣的訊息,當然會讓所有人在推動自殺防治時,把重點放在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病人身上。

然而統計卻無法告訴我們,在我們眼前的、這個正在受苦的憂鬱病人,究竟會不會去自殺:她會是那3成,還是那7成?如果她是那3成,她會在生命中的「這個時間」,還是以後嘗試自殺?

典型的人不存在。

每顆石頭都有不同的重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知識可以給我們一點依靠,診斷可以給我們一些方向;但在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接觸中,仍須放下診斷標籤與先入為主的觀念,仔細聆聽觀察,讓個案引導我們,進入他或她的內心世界。

常常有人問我們:我的朋友(家人、同事、鄰居……)有憂鬱症,我該怎麼幫她?
其實,這是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當唯一的訊息是「憂鬱症」這個標籤,表示我們已經抹平了這個人的個性、成長背景、經歷、價值觀、環境……
然而,人不可能脫離這些而存在!

所以,我經常的回答方式,會先確認這位「某某」是否有在尋求任何形式的專業協助。
如果有,就繼續吧!需要一點時間與耐心,還有身邊人的支持與陪伴。
如果沒有,就去尋找吧!何妨給自己一點機會,既然狀況已經是這麼壞?

每位受苦者,都有權讓自己獲得最適合、最好的幫助。
而身為親朋好友的我們,只需好好當個陪伴者,而不需要當個拯救者!


(Photo via Pierre Tourigny, creative comm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