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電影心視界】雲端情人(Her)-關於哀悼與重生



這真的是一部令人心碎又心醉的片子。

故事時間點設定在近未來的美國,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是美麗手寫信公司的寫信員,他看著陌生人的照片,設身處地地替照片中的人物寫信給他們所愛的人,收到這些充滿感情的信件的人,一定感覺到非常幸福,這樣的設定很美麗也很哀傷,在講求服務與便利的社會中,未來我們可能真的連寫信給家人或愛人,都需要請他人代勞,而諷刺的是手寫信也是根據客戶的字跡去模擬出來的電腦打字,從這裡開始揭開我們要的是人的溫度,還是人性的溫度這個大問哉。

西奧多是個心碎的人,與妻子處理離婚協議當中,下班後簡潔而空蕩的屋子與落地窗外的夜景,他一直都是無心欣賞,只是毫無興致地打著電動、低頭咬漢堡,度過每一夜。


直到有一天,人工智慧作業系統莎曼姍(Samantha)出現在西奧多的生活中,他開始與莎曼姍對話,電腦根據西奧多的需求,為他設定出來一個專屬於他的女聲作業系統,很快的他發現她具有個性、幽默、聰明、渴望成長、會嫉妒,也會傷心,他開始與她分享生活,所有他的快樂與憂傷,印象很深刻的一個對話:

  • 莎:結婚是什麼樣子?
  • 西:嗯,絕對是很困難的事,但有人可以分享生活的感覺很好。
  • 莎:你怎麼跟別人分享生活?
  • 西:我們是一起長大的,她讀碩士和博士階段,我會讀她所有的著作,她也讀我所寫的每個作品,我們對彼此的影響很大。我發現我到現在還會在腦袋裡跟她對話,重複那些舊的衝突,並且反駁她曾說過那些針對我的話。
  • 莎:對,我懂你的意思。上週我因為你說我不懂什麼叫做失去而感覺到很受傷,而且我發現...
  • 西:噢,我很抱歉我說了那樣的話。
  • 莎:不,沒關係沒關係!我發現我一直想、一直想那件事,然後我了解我只是單純地把它記成是我的錯。那就是我一直在告訴自己的故事,我很差勁。這是不是很有趣?過去是我們一直在告訴自己的故事

原文:
  • Samantha: "So what was it like being married?"
  • Theodore: "Well it's hard for sure but there's something that feels so good about sharing your life with somebody."
  • Samantha: "How do you share your life with somebody?"
  • Theodore: "Well we grew up together. I used to read all of her writing all through her master's and PHD. She read every work I ever wrote. We were a big influence on each other. I still find myself having conversations with her in my mind, rehashing old arguments and defending myself against things she said about me."
  • Samantha: "Yeah, I know what you mean. Last week my feelings were hurt by something you said before that I don't know what it's like to lose something and I found myself…"
  • Theodore: "Oh, I'm sorry I said that."
  • Samantha: "No, it's okay. It's okay. I caught myself thinking about it over and over and then I realized I was simply remembering it as something that was wrong with me. That was the story I was telling myself, that I was somehow inferior. Isn't that interesting? The past is just a story we tell ourselves.”


漸漸地,西奧多與莎曼姍對彼此越來越重要,並且開始認定對方為自己的另一半,他們可以在一起做任何事,分享喜怒哀樂,西奧多那空白的哀傷曾經填滿他的心,以至於裝不下其他的關係,現在透過這些分享生活的經驗,一起感受的經驗,西奧多終於開始清出真正的空間去乘載另一段「真正的」關係,在把這件事告訴好友愛咪(Amy)時立刻得到認同也很重要,她幫助西奧多看見這是一段真正的關係,他重新感受到對生命充滿興趣與渴望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然而這段關係終究開始遇到限制,不論是具體上的生理限制,或是思考上的形式限制,莎曼姍開始了解她無法滿足西奧多的親密需求,他們無法觸碰到彼此;西奧多開始了解莎曼姍可以同時跟其他系統對話,也可能愛上其他系統。哀傷與失落開始出現,西奧多也從這段關係中看見自己一直以來在關係中的盲點,當他開始投入一段關係,除了需要一個存在的客體關係,也有很多是關於他的內在:他希望這段關係成為的樣子,以及他希望她成為的樣子,只是她不能專屬於他是這段關係最終的限制。然而這份關係的本質不變,雙方在中間都經驗到過真正的情感交流,西奧多空出來的心,又重新可以去盛裝另一段關係,不再只是死氣沈沈的一片空白。


西:我從來沒有愛過任何人像愛你一樣。
莎:我也是。現在我們知道怎麼愛了。

原文:
Theodore: I've never loved anyone the way I loved you.
Samantha: Me too. Now we know how.


電影的最後,西奧多終於寫了一封信給離婚的前妻,
信裡面是這樣說的:

親愛的凱薩琳:
我坐在這裡一直在想那些我想要向你道歉的事,
關於我們對彼此造成的傷痛,還有那些我加諸在你身上的指責,
我需要的是能夠向你說聲對不起,關於那些事情。
我會永遠愛著我們是一起長大的這件事,
還有你幫助我成為現在的我。
我只想讓你知道,
永遠會有一部份的你存在我心中,
而且對此我很感激,
不管你將來變成哪樣或是在世界的哪個角落,
我都會送上我的愛。
你是我至終的朋友。

原文:
Dear Catherine
I've been sitting here thinking all the things I want to apologize to you for
All the pain we we caused each other And everything I put on you
all I needed is to be able to you to say Sorry about that
I'll always love that we both grew up together
And you helped me be who I am
I just wanted you to know
That there'll be a piece of you in me always
And I am grateful for that
Whoever someone you become
And wherever you are in the world
Sending you my love. You're my friend until the end.


這部電影所陳述的過程,其實非常像是心理治療的過程,莎曼姍的存在像是治療師,陪伴西奧多經歷真實的感情,如同前面提到的:有人可以分享生活的感覺很好。許多人會認為經歷了感情的創傷,唯有時間才是良藥,但是英國精神分析大師溫尼考特先生提到提供一個支持穩定的關係,讓個案在其中去探索、分享、重新經驗不同於創傷結果的過程,才是治癒的關鍵。所以唯有時間是不夠的,還得有一個人在那裡,對你感到好奇、分享你的一切、了解你的狀態、用心陪伴著你的心,才是治癒的關鍵。


我們所遇到的每段關係都可能有所限制,就像莎曼姍無法回應西奧多的生理接觸,西奧多無法回應莎曼姍對世界的渴望,治療師也有他特別的位置,也許陪伴你度過憂鬱失落期、哀悼期、經歷重生階段,期間或長或短,但是治療關係存在許多界限,像是時間限制、空間限制、倫理關係限制等等,治療師也恐怕不會一輩子在你身邊,然而關係的結束會被視為最重要的階段,會很認真的去面對與討論。真正的結束會像西奧多的信裡面提到的,永遠會有一部份的彼此被存放在心中,這段互動的過程是最珍貴的旅程。
最後我們回到一開始的疑問,或許電影想要陳述的還是回到人的身上,我們需要的不是那具體化的身軀,卻人在心不在,我們需要的是真實存在的關係,真正可以被經驗到的情感體驗,人在心也在。希望你的生命中,也能找到你的莎曼姍


欣賞電影預告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親子心樂園】開學了,孩子的心收了嗎?

筆者應該在年假中就來寫一篇「給孩子的收心操」,不過,年假嘛!偷個懶還不想開工。趁著今天孩子們返校,明天才要正式開學,趕緊來補上一篇。

一般來講,筆者常會聽到學校老師在長假後的開學期間抱怨學生「進入不了狀況」,講白一點就是暫時性的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該記得的事卻一時想不出來,如:曾熟悉的班級規定、交作業的習慣,或者上課顯得昏昏欲睡、頻頻分心,也有小朋友會再誇張一點,心情變得很糟,如:較為躁動、易怒。

這些孩子們暫時出現的現象乍看好像注意力不足/過動,但其實只是暫時的情境因素,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放假期間的作息可能與上學期間的作息不同,孩子可能變得比較晚睡晚起。一時間開學了, 孩子的作息還調整不回來,硬要按著上課期間應該起床的時間,當然會讓他覺得「睡不飽」,睡不飽的話,上課精神集中的程度自然受到影響,而整個人的警醒的程度不夠,自然易於聽話聽不完整、做事失誤連連。「睡得夠不夠」也是臨床上在判斷孩子有沒有注意力不足/過動時需要確認的要點之一。其次,假期中的活動、電視節目、閒適感是很吸引人的,孩子也有可能暫時還在不斷地回味這假期中的種種讓他感到愉快的事情,尤其是生性比較偏好放鬆慢活的孩子。

若是要讓孩子在開學時能儘快進入狀況,不要再那麼愰神,不妨試試下面的做法:
一、收假前一週宜開始將作息逐步調整至上學期間的狀態(抱歉!筆者太晚提醒大家了!),減少開學後因為早起而造成睡眠不足的困擾。
二、藉由種種形式加強回歸開學生活的訊息,例如:採買文具用品、將上學需要穿的衣服或用具拿出來整理、回顧上學期間每日作息的時間表(幾點起床?何時要去安親班?何時要補習?)
三、學校或家長一開始先以結構性較佳的事物,例如:整理環境、把課本寫上名字、分配班級成員的角色與任務等等,來當成開始,取代較為模糊的要求,例如:把第一課預習好(試問到什麼程度才要預習好,標準不易外顯或明確)。

藉由上述種種的提示與調適來幫助孩子重新進入上學期間的狀態。其實,回到學校的環境也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提示,孩子進到教室,看到熟悉的人、事、物,那些在學校情境中的記憶是會被逐步活化的。所以,大部分的孩子只要給他一些時間,他是可以逐步調整回來的。不過,若是孩子撐了一個月還是在那邊進入不了狀況的話,不妨考慮和導師和相關專業人員討論一下協助之道比較好。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好眠心運動】31夜_困擾不是來自事情的本身,而是來自對事情的看法



---
「早上起床發現整夜沒睡,我的心跳就開始加快,
   然後就一整天的不舒服了!」

這回治療室的會談氛圍裏,

她持續訴說著整夜失眠的無奈,
言談與表情一致地配合上失眠的抱怨:
無法忍受失眠所帶來的痛苦。
---

      相信很多失眠過的人,對這樣的經驗都有類似的感受,不過這樣的經驗其實可能是個誤會唷,這中間存在著“不合理”的想法,而這樣不合理的想法才是導致整天心跳加快、不舒服的主要原因呢!怎麼說呢?

A(Activating event)-緣起事件:『整夜沒睡』

C(Consequence)-結果:『心跳加快,整天不服舒』

      看起來“A-事件”是導致“C-結果”的原因,也就是是“整夜沒睡”是“心跳加快”的原因,雖然睡不好的確可能有一些生理的影響,但其實這中間常常因為我們的想法、焦慮及擔憂,讓這些生理不適的結果更顯著,也影響更大,這個想法可能像是:

B(Belief)-信念,個人對情境所抱持的信念,如下:

『我“發現”了整晚沒睡,所以我“應該”會心跳加快』
『我怎麼“又失眠”了,我的身體”應該”會受不了』

A --->
B ---> C

事件與結果中間,常常細藏著一個“信念”這個惡魔!

      所以患者之所以覺得心跳加快,可能不是因為失眠所直接導致的,很可能是自己過於擔憂、害怕及焦慮的信念導致的,自己的信念提醒了自己應該要心跳加快,然後身體相信了這個信念及內在聲音,才開始了身體的不舒服,這也和古希臘哲學家Epictetus所說的「人們的困擾不是來自事情的本身,而是來自他們對事情的看法」概念很像,困擾我們的常常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及信念,不見得是事情本身。

      這個A-B-C的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艾理斯(Albert Ellis)「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簡稱為REBT)的精華所在,心理師會在治療歷程中,協助患者覺察這個信念,再來會進行駁斥與干預(D,Disputing intervention)的改變過程,以理性而有效的信念取代非理性而無效的信念,借此來產生效果(E,Effect),並達到新的感覺(F,New feeling)。

A --->
B ---> C
           ↑
          D ---> E ---> F

      正在受困擾的你,不妨也來找找藏在這中間的“信念”惡魔,常可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但這個技巧及練習不太容易,如果需要可以找受過訓練的心理師來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