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心療.新聊】妳不是妳的鞋子



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句重要的話。

曾在書上看到這個案例:
一位名叫蘿絲瑪麗的女士,原本賣淫、販毒、沈溺於海洛因,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每天,她的生活只有混亂與絕望,拖著破敗的身體,一天過一天。
有一天,她勇敢離開街頭,在她仰慕的一位婦女那裡找到一份辦事員的工作。某次,她稍稍提前完成一份困難的工作,驕傲地呈現給她的老闆。她的老闆看看文件,又看看蘿絲瑪麗,對她說:「謝謝妳如此值得信賴。」

「值得信賴?」這是蘿絲瑪麗一生中從來沒有聽過的一句話,甚至包括她自己,也從未如此看待自己。
因為如此,這句話成為她的定心丸;每當她在生活中遇到誘惑,使她幾乎要放棄時,她都會對自己說:「我不是娼妓,我不是毒販,我沒有毒癮,我是別人可以信賴的人。」
因為如此,她能讓自己一次又一次做出正確的選擇,那些誘惑也好像不在那麼有趣了。
最後,她從新回到學校,拿到她的學士學位,徹底改變她的生活。


我有位個案,在工作上認真努力,但非常在意別人對她的評價。即使她的上司甚至老闆都很支持肯定她,她還是經常擔心別人會認為她不夠好、竊佔這個職位。

一回我們在會談時,我帶點戲劇性地指著她,對她說:「妳不是人,妳是鞋子!快躺到地上讓我穿吧!」
她原本有點嚇一跳,後來卻與我相視大笑。
我認真地對她說:「我這麼大聲地說妳是鞋子,妳也沒有真的變成鞋子啊!那麼別人說妳不夠認真,妳就真的是不認真嗎?」
她明白了我的意思。

在經過了許多次的會談療程以後,結案那天她寫了張卡片給我,感謝這一路的陪伴,以及治療為她帶來的改變。
裡面有一段寫到,她現在會經常在心裡面對自己說:「我不是我的鞋子,我是我自己。」然後獲得抵抗他人評價的力量。

一句簡單而有力的話,便能在心中產生力量,改變人生。
一句有用的話,必然與你/妳的價值緊密相連。
/妳的心中,也有這樣的一句話嗎?


(Photo via Leland Francisco , creative common)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好眠心運動】27夜_擾人聲音小票選,誰的呼聲最高呢?



      想要在整晚睡眠過程中完全不受聲音干擾,真的可以說是天方夜譚一則,但哪種聲音最讓人受不了呢?先來整理一下在上周(2013/8/16-23)心理一思粉絲團的小市調結果:



      雖然只是樣本數不多的小調查,但大家可能可以從中發現,這些睡著時最受不了的聲音好像都有一些共同的傾向,又或是這些聲音或多或少有些屬性的區分,接下來我們透過不同角度來分析一下這些聲音們,你也許就可以找到這些聲音之所以擾人的答案囉!




.無法預期


      當聲音出現的時間與頻率是我們無法預期的情況之下,就可能讓本來安穩的睡眠受到刺邀,也因此被驚醒,如果本來就好眠者可能影響不大,但睡眠品質不佳的失眠者可能就深受其害,甚至會被突然的聲響嚇醒後,久久無法入眠。也因此車聲、打呼聲(不規律)、時大時小的水滴聲、鄰居唱歌(卡拉OK),以及電話聲響,才會讓有大家覺得最受不了。此外,在整理完這小調查後發現,其中「車聲」似乎在無法預期的聲音中,最討人厭,這通常也和被他人吵醒後心情不佳有關!

.不良習慣

      如果這些聲音的出現是因為伴隨著不良睡眠習慣,那聲音與不良習慣就當然可能干擾睡眠了,例如:開著電視、廣播或是音樂入睡,在之前「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刺激控制法」也提及,床就是建立與睡覺的聯結,要讓身體學習到躺上床就是該「開始放鬆、準備睡覺」,所以會建議儘量避免在床上從事睡覺以外的事情。

.高分貝

      如果想要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維持較寧靜的睡眠環境是相當重要,這應該也是窗外車聲、鄰居音樂聲,甚至雨聲很造成大家干擾的原因之一,因外,打呼的聲音也是很可能超過6、70分貝。而環保署在2013年8月實施新版的《噪音管制標準》中,夜間管制時段為晚間十時到翌日七時,管制標準也在新版更加嚴格限縮了三分貝,訂在是四十二分貝,所以如果環境的噪音過於干擾,也是可能違規的哦!

.心理因素

      『枕邊人的打呼聲』看來是呼聲最高,是大家睡著時最受不了的聲音之一,打呼聲除了上述「無法預期」和「高分貝」的影響外,尤其對失眠者而言更有一個很大的心理壓力,因為“聽得到”枕邊人的打呼聲就是代表:自己還清醒著!這也是臨床上常常聽到失眠者的抱怨及心聲之一,每每聽到枕邊人不醒人事後的打呼聲,失眠者內心總是五味雜陳,是噪音干擾、是羨慕,也更是不甘心,甚至會更急迫要讓自己也趕快入睡,但常常事與願違的輾轉難眠。

.規律+低分貝

      睡眠環境通常可以容許較規律呈現的低分貝背景音,甚至會讓有些人反而覺得是幫助睡眠的喔,像是風扇、冷氣的聲音,有時或是徐徐落下的雨水聲,而這些聲音常常有固定頻率音調且低分貝的共同性,所以也容易形成背景音,或稱白噪音(white noise),聽著這些規律聲音的同時,可能會去蓋過突如其來的噪音,也可能會不自覺的讓注意力從煩躁或不安中轉移開來,所以反而有助眠的可能性。當然每個人對聲音的敏感度有所不同,有些人也會覺得這樣規律的聲音讓人感受到干擾及壓力。

      原則上,如果入睡時無法有效改善噪音干擾,可以在房間加裝氣密窗,或以舒適的耳塞來協助降低噪音,也有助於安眠。此外,研究
(註1、2)也顯示,雖然噪音對睡眠有明顯的生理性干擾,但個人因素也不可以小看,如:個性(如神經質)、對聲音的敏感等也是影響的因素,所以透過調整個性的心理治療,或是放鬆訓練等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也可能是改善噪音對睡眠影響的一途哦!


參考資料
註1: Branko Jakovljević, Goran Belojević, Katarina Paunović, & Vesna Stojanov (2006). Road Traffic Noise and Sleep Disturbances in an Urban Population: Cross-sectional Study. Croat Med J, 47(1): 125–133.

註2: Marks A, & Griefahn B. (2006). Associations between noise sensitivity and sleep, subjectively evaluated sleep quality, annoyance, and performance after exposure to nocturnal traffic noise.. Croat Med J, 47(1): 125–133.

(Photo via 吳家碩臨床心理師)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心療.新聊】典型的人不存在



以前在學校上統計學的時候(沒錯,念心理要學統計學),曾經學到一個值得深思的概念:「典型的人不存在」。

什麼意思呢?若我們到河邊撿100顆鵝卵石,可以算出每顆石頭的平均重量——假設等於432.1公克;但是,這100顆鵝卵石中,大概沒有哪一顆的重量,正好是432.1公克。

統計可以讓我們得到很多有用的訊息。舉例來說,統計告訴我們罹患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病人,一生中嘗試自殺的比例大約在三成左右(32.4%~36.3%),而精神病的病人則是5%。這樣的訊息,當然會讓所有人在推動自殺防治時,把重點放在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病人身上。

然而統計卻無法告訴我們,在我們眼前的、這個正在受苦的憂鬱病人,究竟會不會去自殺:她會是那3成,還是那7成?如果她是那3成,她會在生命中的「這個時間」,還是以後嘗試自殺?

典型的人不存在。

每顆石頭都有不同的重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知識可以給我們一點依靠,診斷可以給我們一些方向;但在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接觸中,仍須放下診斷標籤與先入為主的觀念,仔細聆聽觀察,讓個案引導我們,進入他或她的內心世界。

常常有人問我們:我的朋友(家人、同事、鄰居……)有憂鬱症,我該怎麼幫她?
其實,這是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當唯一的訊息是「憂鬱症」這個標籤,表示我們已經抹平了這個人的個性、成長背景、經歷、價值觀、環境……
然而,人不可能脫離這些而存在!

所以,我經常的回答方式,會先確認這位「某某」是否有在尋求任何形式的專業協助。
如果有,就繼續吧!需要一點時間與耐心,還有身邊人的支持與陪伴。
如果沒有,就去尋找吧!何妨給自己一點機會,既然狀況已經是這麼壞?

每位受苦者,都有權讓自己獲得最適合、最好的幫助。
而身為親朋好友的我們,只需好好當個陪伴者,而不需要當個拯救者!


(Photo via Pierre Tourigny, creative common)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識說心語】生理反應會帶來情緒的錯覺



心理一思先前曾經分享過,「身體的姿勢與動作,可能影響我們的想法與判斷」;這也是所謂的「體現理論」(embodiment)的重要假設。而事實上,生理的反應,也會影響我們,產生情緒的錯覺。

這個經典的研究主題最初是由SchachterSinger兩位學者進行的。他們想要知道,如果一個人在沒有特別原因的狀況下,產生了情緒激動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發熱……等),那麼,人們會不會受到當下情境的誤導,而「錯解」自己其實有某種情緒?換句話說,研究人員有沒有可能「騙」出某種特定情緒?

Schachter
Singer找來一群受試者,對他們宣稱實驗是為了測試一種名為「Superoxin」的維他命,看看這種維他命會不會影響受試者的「視覺技巧」。然而,注射的藥物其實是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是會讓人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化學物質,而這些也都是人們在情緒激動時會有的生理反應。

受試者分成三組,第一組被明確告知解釋,注射後會出現上述亢奮的生理反應,這是維他命的副作用。第二組注射後沒有獲得任何解釋。第三組只有注射生理食鹽水,所以不會出現任何生理反應,也同樣沒有獲得解釋。
接著,受試者會與另一位假扮成受試者的助手單獨互動20分鐘。在這20分鐘內,助手可能會對於參與這個實驗表現出興奮的態度,稱為「開心情境」;在另一個情境中,助手可能會一直抱怨實驗與實驗過程,稱為「憤怒情境」。

結果,無論是客觀的行為觀察評量,或是主觀的問卷評量,都呈現出相同的結果——沒有生理反應的「食鹽水組」,以及清楚知道自己會有副作用的「知情組」,都沒有什麼情緒波動。
相對而言,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產生生理反應的「無知組」,則受到情境的影響,認為自己高興或生氣,且甚至真的產生了可觀察的「情緒行為」。換句話說,「無知組」成了「情緒錯覺」的受害者!

覺得自己不會無緣無故被注射腎上腺素嗎?其實日常生活中很多自然情境,都會令我們產生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亢奮反應。舉例來說:運動、走過驚險的吊橋、鬼屋……如果你在剛剛經歷這些,然後遇到某些特定的人事物,有沒有可能產生一些情緒錯覺?(比如誤以為自己小鹿亂撞……)(老實說心理學家還真的做過這個研究,我們以後有機會會再分享。)

再舉一個更日常的例子:如果你因為各種原因(壓力、坐姿不良、落枕)而肩膀僵硬、脖子緊繃、頭痛,有沒有可能讓你對不相干的情境產生錯覺,以為是「面前的這個混蛋讓我感覺緊繃壓力大」?甚至影響與人的互動與溝通?

所以,控制好身體,就能調整情緒!所以許多情緒調整的技巧,會從「放鬆訓練」開始,原因不在於所有情緒困擾的人都很緊張、需要放鬆,而是因為放鬆便能帶來身體的平靜,進一步帶來情緒的平靜!

心理一思之前也曾經分享過一個自製的「自我暗示放鬆訓練」,再次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身心的平靜與和諧。:)

(knife photo via 
Walt Stoneburner, CC licensed)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心療.新聊】影響行為的多元要素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個案因為身邊的人而感到痛苦受傷。但仔細傾聽後,卻發現很多的痛苦,還源自於個案內心編織的「情節」。

「他/她究竟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事?」
「因為他討厭我。」「因為他是個混蛋。」「因為我很失敗。」「因為沒有人喜歡我。」「一定是因為我得罪他。」

但如果真的有機會釐清,常常很驚訝的發現,原來造成傷害的他人,也有自己的苦、自己的無能、自己的脆弱。除了我們編織出來的情節理由以外,還有其他許多我們看不到、想不到的原因,在影響著他的行為。有時候,他或她,真的不是「故意」的呢~

怎麼說不是「故意」的呢?因為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許許多多因素的影響。
除了個性之外,我們也常受到他人的影響,例如權威、例如團體常態、例如被賦予的角色
除了人以外,我們更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例如選擇的多寡、甚至餐盤的大小

如果我們將影響行為的因素分為個人、他人、環境三個部分,再分別區分出影響「動機」與「能力」的兩個區塊,就可以呈現出這個「行為影響要素矩陣」。

以「個人」的部分舉例來說:
他或她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會帶來樂趣或是痛苦?人們可能因為追求樂趣或避免痛苦而做一件事,或「不做」一件事。
他或她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會不會其他人之所以有這樣的傷害行為,是因為自身能力的限制?會不會別人就是「不懂得」好好待人,因為他自己也沒有被好好對待過?

當我們細細檢視並發現:自己與他人在每個當下的選擇,竟是受到這麼多力量的影響時,心中的情節,往往就開始變化起模樣了……

也許,對這些受過傷的個案來說,還是很難立刻「原諒」。但當看待他人的視野變的寬廣,心,有時也會跟著寬廣且有彈性起來了呢!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轉心.轉境】Pause Corner 14_聆聽大地降雨的旋律,隨之漫舞~



    近年來天氣變化,我們的單日瞬間雨量都很驚人,大雨大雨一直下,少了雨不行,多了也煩惱。龐大的雨量曾經為台灣帶來不少水災與傷痛。今天簡單來分享「雨水、雨天、雨量」。

    「降水量(降水/降雨)」,是指一定時間內,降落到水平面上的水,假定其不流失、不蒸發,累積起來的水量深度,這是衡量一個地區降水多少的數據,其單位為毫米(mm)。以台灣而言,台灣處於季風氣候區,每年夏季與秋之際都會受氣流影響而擁有豐沛的降水。東西部平原區1500-3000mm/yr,山區則為2500-5000mm/yr。大致上,台灣會遇到的是鋒面雨、對流雨、地形雨、颱風雨幾種。

    你喜歡雨天嗎?每個人不一樣,有人喜歡下雨天的浪漫,有人嫌棄下雨天的麻煩;有人愛豔陽高照的午後,有人戴著墨鏡躲進大樓深處才覺得舒服。

    雨天真的使人憂鬱、陽光真的鼓舞嗎?2011年近400位青少年對天氣型態的偏好顯示,對於晴天或雨天的偏好大致可分成幾組。第一組「熱愛夏日」(summer lovers。這些人在夏天及高溫的天氣下,感到更快樂、緊張害怕會降低、不易動怒。第二組「討厭夏日」(summer haters,正好跟熱愛夏日組相反,夏天或高溫讓其感到更不適、衝動與易怒。第三組「熱愛雨天」(rain lovers,我們會這樣稱呼他們~Singing in Rain(雨中歌唱組)。當然「討厭雨天」(rain haters也是大有人在。對於夏日或雨天特別有偏好的僅佔9-27%不等,還是有大部分的人沒有特別的影響。另外,研究觀察到,若母親是某一類,其青少年屬於該類的機率很大。以心理學角度來解釋,家庭教育、環境刺激可以合理的解釋這樣的相關性。你是哪一種?也許你可以抓住你喜歡的天氣做想要做的事。

    提到「雨天」,其實跟「缺少日照」是一體的兩面。你有發現自己在雨天時特別難起床嗎?美國研究請43名受試者記錄105個晚上的睡眠狀況,發現在有雨聲的清晨和缺乏陽光的清晨更容易使人們賴床不起。另外,英國研究指出,下雨的日子對於血壓有影響,潮溼的天氣容易讓病人感到心理壓力

    韓國一個對於168位肥胖病人的「天氣與食慾」調查結果發現,長期的下雨天會激發食慾,引發食慾的天氣依次為雨天(57%)陰天(27%)、晴天(14%)。研究者表示,這與日照量有關,長期的日照量不足使得調節內分泌的退黑激素分泌增加、作為神經傳遞物質的血清素減少、導致食慾增加。同時,與天氣溫較低、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更加活躍,消化機能增強,使人很快的產生飢餓感。


    澳洲心理學家研究,下雨天有可能讓我們情緒低落,卻可以增強我們的記憶力為什麼呢,因為天氣好的時候,人的心情也變好,會忽略周圍的環境,但是下雨天時,人們負面的情緒會讓自己更關注周邊的環境細節,因此思考也會更加謹慎且深刻。

    以上分享一點有關雨天的心理研究。下一次當下雨時,享受一下他可能帶來的好處吧J 如果水聲能讓你安靜與舒服,最後來聽聽音樂,開著當背景很不錯。





photo via kute_group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識說心語】慈悲讓我們更有力量採取行動!





你可曾懷疑:幫助他人的善意與慈悲心意,真的能化為行動、改變世界嗎?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意思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不忍見到他人受到傷害的心靈;這樣的心靈並不是為了結交他人、獲得好名聲,而是天生的本能。

但這樣的本能可能在一次次的挫折中「習得無助」、可能在體制的摧殘下枯萎麻木、可能在旁人的訕笑中退縮裹足。在某些時刻,你甚至可能興起「做什麼都沒用」的念頭,而隨波逐流、憤世嫉俗。

然而,最新的研究告訴我們:即使只是短時間培養慈悲的心,也真的能夠增加利他的行為、同時改變大腦!

這篇刊登在20137月份的Psychological Science的文章,找來兩組健康的成人。其中一組每天聆聽半小時的「慈悲靜心」錄音,另外一組則聆聽「思考轉換」錄音。「慈悲靜心」會引導你以慈悲的心祝福自己、所愛的人、朋友鄰居,甚至擴及痛恨的人;「思考轉換」會引導你從新的角度思考一個壓力事件,例如從朋友或師長的眼光。

這個研究與過去類似研究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的長短:雖然要每天練習,但只需持續2週。(過去的研究多需持續練習8週以上。)
此外,在研究開始前與2週結束後,每位參與者都要躺在功能性磁振造影機器(fMRI)中,掃瞄他們注視「他人受苦」圖片時的大腦活動。

也是在2週結束後,所有參與者會參加一個電腦競賽遊戲(他們並不知道這是研究的一部份),在這個遊戲中,會有個可憐的「受害者」需要金錢援助(當然,是假的;這個受害者只是電腦程式。)參與者可以決定是否要給予援助,以及援助的金額。

結果發現:「慈悲組」的人,在電腦遊戲中表現出的利他行為,幾乎是「轉念組」的兩倍!
透過fMRI的掃瞄結果,研究者解釋這樣的利他行為可能與大腦中負責「理解他人痛苦」、「情緒調節」、「酬賞反應」的區域有關。換句話說,透過慈悲靜心,可以協助穩定情緒;當情緒變得更穩定,你可能會更願意敞開自己,接觸他人的苦痛(而不害怕自己陷入淹沒);而當幫助他人成為你的目標時,他人的受苦情狀便不再是威脅,而是可能令你達成目標(並獲得好感覺)的機會。
 
短短兩週,總共7小時的練習,便可以讓行為與大腦改變。研究者在一段訪問中提到:「我們真的希望讓大家知道『慈悲』就像運動或是演奏樂器一樣,是一種可以練習的技能。」

如果慈悲有如運動,是一種可以培養練習的技能,那麼會不會即使沒有兩週,一週也可以?或是即使不到30分鐘,15分鐘也很好?畢竟,這是一種「有總比沒有好」的活動。想想,如果這個世界越來越多人熟練這樣的「慈悲技能」,讓更多人願意對他人的苦難採取援助行動,難道不能真的改變世界嗎?

在此提供一個小小的「慈心」練習給大家。
----
以穩定、安靜的方式坐著。輕輕呼吸,感覺自己的身體、心跳、內在的生命力。感覺你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面對哀傷時如何保護自己。

一會之後,想著某個你深愛而親近的人,想像他的臉孔、你對他的照顧。注意你如何讓他留在心中,然後讓自己去體會他的哀傷、他在人生中的苦難。感覺你的心自然打開,轉向他、希望他安好、為他提供安慰、分享他的痛楚,以慈悲面對痛苦。

這是心的自然反應,除了這種反應之外,開始積極地祝他安好,在心中默唸「願你沒有痛苦與哀傷,願你安好」,並在你慈悲的心中擁抱他。

當你學會感覺內心深處對這個親近的人的關懷時,可以把這種慈悲感擴展到其他認識的人,一次一個人。逐漸的,你可以進一步向朋友、鄰居、遠方的人,最後對所有的生命開啟自己的慈悲。

讓自己感覺到每一個生命的美麗如何為你帶來喜悅,每個生命的苦難都使你落淚,感覺你與所有生命間的溫柔連結;這種連結會因他們的哀傷而感動,並在慈悲中擁抱他們。

每一口輕柔的吸氣,要一次又一次讓每一種生命的哀傷碰觸到你的心;每一口呼出的氣,也要一次又一次擴展慈悲的療癒力量。把世界帶到你的心,在每一口吸氣中邀請所有的生命碰觸你,在每一口呼氣中,以慈悲擁抱所有生命。

一段時間以後,靜靜坐著,讓呼吸和心跳自然平靜下來,有如世界的慈悲核心。
----

記得,慈悲不是軟弱、逆來順受,慈悲讓我們更有力量,改變世界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