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一思先前曾經分享過,「身體的姿勢與動作,可能影響我們的想法與判斷」;這也是所謂的「體現理論」(embodiment)的重要假設。而事實上,生理的反應,也會影響我們,產生情緒的錯覺。
這個經典的研究主題最初是由Schachter與Singer兩位學者進行的。他們想要知道,如果一個人在沒有特別原因的狀況下,產生了情緒激動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發熱……等),那麼,人們會不會受到當下情境的誤導,而「錯解」自己其實有某種情緒?換句話說,研究人員有沒有可能「騙」出某種特定情緒?
Schachter與Singer找來一群受試者,對他們宣稱實驗是為了測試一種名為「Superoxin」的維他命,看看這種維他命會不會影響受試者的「視覺技巧」。然而,注射的藥物其實是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是會讓人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化學物質,而這些也都是人們在情緒激動時會有的生理反應。
受試者分成三組,第一組被明確告知解釋,注射後會出現上述亢奮的生理反應,這是維他命的副作用。第二組注射後沒有獲得任何解釋。第三組只有注射生理食鹽水,所以不會出現任何生理反應,也同樣沒有獲得解釋。
接著,受試者會與另一位假扮成受試者的助手單獨互動20分鐘。在這20分鐘內,助手可能會對於參與這個實驗表現出興奮的態度,稱為「開心情境」;在另一個情境中,助手可能會一直抱怨實驗與實驗過程,稱為「憤怒情境」。
結果,無論是客觀的行為觀察評量,或是主觀的問卷評量,都呈現出相同的結果——沒有生理反應的「食鹽水組」,以及清楚知道自己會有副作用的「知情組」,都沒有什麼情緒波動。
相對而言,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產生生理反應的「無知組」,則受到情境的影響,認為自己高興或生氣,且甚至真的產生了可觀察的「情緒行為」。換句話說,「無知組」成了「情緒錯覺」的受害者!
覺得自己不會無緣無故被注射腎上腺素嗎?其實日常生活中很多自然情境,都會令我們產生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亢奮反應。舉例來說:運動、走過驚險的吊橋、鬼屋……如果你在剛剛經歷這些,然後遇到某些特定的人事物,有沒有可能產生一些情緒錯覺?(比如誤以為自己小鹿亂撞……)(老實說心理學家還真的做過這個研究,我們以後有機會會再分享。)
再舉一個更日常的例子:如果你因為各種原因(壓力、坐姿不良、落枕)而肩膀僵硬、脖子緊繃、頭痛,有沒有可能讓你對不相干的情境產生錯覺,以為是「面前的這個混蛋讓我感覺緊繃壓力大」?甚至影響與人的互動與溝通?
所以,控制好身體,就能調整情緒!所以許多情緒調整的技巧,會從「放鬆訓練」開始,原因不在於所有情緒困擾的人都很緊張、需要放鬆,而是因為放鬆便能帶來身體的平靜,進一步帶來情緒的平靜!
心理一思之前也曾經分享過一個自製的「自我暗示放鬆訓練」,再次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身心的平靜與和諧。:)
(knife photo via Walt Stoneburner, CC licensed)
這個經典的研究主題最初是由Schachter與Singer兩位學者進行的。他們想要知道,如果一個人在沒有特別原因的狀況下,產生了情緒激動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發熱……等),那麼,人們會不會受到當下情境的誤導,而「錯解」自己其實有某種情緒?換句話說,研究人員有沒有可能「騙」出某種特定情緒?
Schachter與Singer找來一群受試者,對他們宣稱實驗是為了測試一種名為「Superoxin」的維他命,看看這種維他命會不會影響受試者的「視覺技巧」。然而,注射的藥物其實是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是會讓人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化學物質,而這些也都是人們在情緒激動時會有的生理反應。
受試者分成三組,第一組被明確告知解釋,注射後會出現上述亢奮的生理反應,這是維他命的副作用。第二組注射後沒有獲得任何解釋。第三組只有注射生理食鹽水,所以不會出現任何生理反應,也同樣沒有獲得解釋。
接著,受試者會與另一位假扮成受試者的助手單獨互動20分鐘。在這20分鐘內,助手可能會對於參與這個實驗表現出興奮的態度,稱為「開心情境」;在另一個情境中,助手可能會一直抱怨實驗與實驗過程,稱為「憤怒情境」。
結果,無論是客觀的行為觀察評量,或是主觀的問卷評量,都呈現出相同的結果——沒有生理反應的「食鹽水組」,以及清楚知道自己會有副作用的「知情組」,都沒有什麼情緒波動。
相對而言,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產生生理反應的「無知組」,則受到情境的影響,認為自己高興或生氣,且甚至真的產生了可觀察的「情緒行為」。換句話說,「無知組」成了「情緒錯覺」的受害者!
覺得自己不會無緣無故被注射腎上腺素嗎?其實日常生活中很多自然情境,都會令我們產生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亢奮反應。舉例來說:運動、走過驚險的吊橋、鬼屋……如果你在剛剛經歷這些,然後遇到某些特定的人事物,有沒有可能產生一些情緒錯覺?(比如誤以為自己小鹿亂撞……)(老實說心理學家還真的做過這個研究,我們以後有機會會再分享。)
再舉一個更日常的例子:如果你因為各種原因(壓力、坐姿不良、落枕)而肩膀僵硬、脖子緊繃、頭痛,有沒有可能讓你對不相干的情境產生錯覺,以為是「面前的這個混蛋讓我感覺緊繃壓力大」?甚至影響與人的互動與溝通?
所以,控制好身體,就能調整情緒!所以許多情緒調整的技巧,會從「放鬆訓練」開始,原因不在於所有情緒困擾的人都很緊張、需要放鬆,而是因為放鬆便能帶來身體的平靜,進一步帶來情緒的平靜!
心理一思之前也曾經分享過一個自製的「自我暗示放鬆訓練」,再次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身心的平靜與和諧。:)
(knife photo via Walt Stoneburner, CC licens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