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via Kristina Alexanderson, For you :), https://flic.kr/p/e3gNPq |
不知道各位讀者家裡的情形是如何呢?你們家的黑臉是爸爸還是媽媽來扮呢?根據筆者的觀察,傳統的本省家庭通常是由父親來扮黑臉,母親來扮白臉(當然,這可能還是我的抽樣誤差啦^_^),也許這樣的情形和華人傳統家庭觀念有關,例如常見用詞中,總是會聽到「嚴父慈母」,我們亦被教育到,寫信時提及自己的父親宜稱為「家嚴」,母親宜稱為「家慈」。但是,各位辛苦的爸爸每天爆肝賺錢之餘,真的甘心和孩子的關係搞得那麼緊張嗎?這又何苦呢?或是各位媽媽們每天事業、家務兩頭燒之餘,還得常常感嘆孩子總是不聽話(因為只有爸爸兇他才有用)。
從今天起不妨試著做一些調整,當然,並不是要大家反過來變成「慈父嚴母」!或是排個輪班表大家輪流來扮黑臉。我比較建議的方式是:「管教小孩的家庭成員們即是白臉,也是黑臉」,所謂的「黑臉」或「白臉」都是暫時性的任務,而非固定的角色!舉例來說:孩子已經依約定玩了半個小時的電視遊樂器,甚至已經寬限十分鐘了,父親要求他遵守約定停止遊戲時,往往父子之間在這個時候是衝突的,關係也是較為緊張的,那麼父親在這個時候的任務顯然是「黑臉」,這個時候身邊其他的家人(如:媽媽、爺爺、奶奶)就可以出來扮演「白臉」。扮「黑臉」的人仍然堅守原有的管教原則,扮「白臉」的人則是安撫孩子的情緒、對孩子好言相勸,或是建議其他的衝突解決方式,例如:「媽媽知道你還很想玩對不對?可是不賴皮,以後才會再給你玩~~還是很想玩哦?不然,我們出去騎腳踏車好不好?好玩的事情還很多啊,我們來玩別的吧!」,同樣地,若是下回媽媽因為要催孩子去洗澡而和孩子槓上了,這時就是媽媽扮一下「黑臉」,爸爸或其他家人來扮白臉。
這麼做的理由如下:
一、仍然能維持家庭內的管教原則是一致而穩定的,孩子也不會認為家中哪位成員是較易於退讓的。
二、黑臉或白臉都是暫時性的任務角色,每位管教的成員都有讓他愛,也有讓他恨的時候,孩子不致於對某位特定成員形成過度負面的印象。
三、適時在孩子情緒高漲的時候,有人可以:
(1)提醒他衝突下去的負面結果
(2)示範要如何理性解決衝突
(3)建議他如何調整自己的想法
(4)建議他接受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5)讚揚他接受妥協、接受協調,或忍耐退讓的決定
(6)安撫他受挫的情緒
尤其,在孩子年幼時可能缺乏成熟的衝突解決或問題解決能力,這時他與管教者一味的對立也不是辦法。若能適時引導,將有助於他發展成熟的情緒調節能力。再者,教養孩子本來就是每位家庭成員的責任!就如同打籃球一般,有人挺身得分,就得有人來卡位、跑位、助攻、協防,這樣獲得的成就才會好,單靠一個明星球員在表演實在不是長久之計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