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轉心.轉境】Pause Corner 15_地形二三事~意志力鍛鍊,創造人生瑰麗的作品(上)


(photo via 小籠包

    八月與朋友聊起她最想去的下一個拍攝點,她告訴我「玻利維亞的天空之境」(上圖),看了連我都想背著背包一起同行。人說那是離天空最近的地方,壯觀、開闊又安靜。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鹽原,位於南美安地斯山脈中間的盆地,東西長250公里、南北最寬150公里,氣候如沙漠般的乾燥,流入的河流迅速蒸發後只留下鹽份,年復一年,經過數十萬年的層積,形成了今天映入我們眼簾的獨特地形,堂皇而瑰麗。真是忍不住再來2張(下圖)


  (photo via Kevin

(photo via 蘇打蘇塔


    「地形」、「地貌」是「地球營力」長期、累積、持續不斷的作用下造成的,是地球表面空間實體相對起伏的狀態。地球的外營力(侵蝕、搬運)與內營力(地震),長期作用,造成高山、丘陵、高原、盆地等地形,大致可粗分「陸地地形」、「海底地形」兩大類。內外「營力」是大自然壯觀作品形成中最有力的推手。「滴水穿石」,不是因為它的力量,而是因它的堅韌不拔、鍥而不捨。

    你的人生有沒有一個令人驚艷也令自己讚嘆的作品?你有沒有曾經像滴水穿石、鐵杵磨針的耐力,執著地投入自己的熱情在一件事、或改變一件事上?你有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像大自然營力一般,有著橫掃千軍又細水長流的力道?

    談及「意志力」,許多人會馬上有共鳴「噢!那就是我最需要的啦~」美國心理學會的研究,許多美國人將自己無法達成目標的原因歸咎於「缺乏意志力」。其實我想我們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呀!


    「意志力」(Willpower)是什麼?Kelly Mcgonigal於史丹佛大學教授健康心理課程,她提及:要提高意志力的方法,首先,要先了解自己是如何失控的,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身心狀態同時影響著意志力的品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並且探討一下意志力。

    我們的「意志力」實際上包含3種力量,就是「我不去做」、「我要去做」及「我真正想做」的3種意志力,這三種力量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好。想像我們正坐在辦公室裡做著有時間限制卻又無聊的工作。我們要克制自己「不要去聊天、不要放鬆」,並且,克制自己「去做完無聊的交辦事項」,這些都是意志力的功勞。另外,前額葉皮質中間的重要部位,那個意志力正記住了你的「目標」、與「願望」,所謂「我真正想做」的事。

    想想,「克服困難」、跟「抗拒誘惑」哪個對我們來講比較難?「記錄自己關於意志力流失的前置行為」,觀察自己是如何失控的,是鍛鍊意志力重要的開端。


    另一方面,身體面對誘惑時會優先在腦子恢復理智前,朝著誘惑跑去。有一項實驗請一組飢腸轆轆的學生「抗拒」熱騰騰的巧克力碎片餅乾,發現他們的「心跳變異率」都上升了,而另一組學生需拒絕胡蘿蔔而盡情享用巧克力餅乾,其心跳變異率毫無變化。這是什麼意思呢?運用意志力時,心跳變異率會提高。人在壓力之下,心跳加快、因為心跳一直維持在高檔,心跳變異率下降,會出現焦慮或憤怒的感受,此時較不易控制衝動。人在憂鬱、孤獨時,心跳變異率也會下降。因此,心跳變異率則是檢測「意志力」的有效指標,可以用來預測誰能成功抗拒誘惑,誰又能輕易臣服。舉例來說,戒酒者看到酒,心跳變異率提高,則其保持清醒的機會較大,反之,若看到酒的時候心跳變異率下降,則復發風險較高。心跳變異率高,代表自己的意志力較多,可以隨時準備因應誘惑。

    Kelly Mcgonigal也提供我們一個提昇意志力的呼吸法:減緩呼吸速率至一分鐘46次,也就是一次吸吐之間為1015秒為宜。研究顯示,經常練習呼吸技巧能有效提昇因應壓力的彈性,為自己建立意志力儲存庫。

    今天提供2個方法提昇意志力,一個是記錄自己意志力流失前的行為都是什麼模式,一個是藉由提高心跳變異率來提昇意志力。但是意志力的山頭這麼容易就可以攻克嗎?不,為什麼人會累到無力抗拒而意志力潰散?慶功的短暫狂歡又怎麼讓意志力崩盤?每每重新開始的意志力就好像隨時匡啷碎地的玻璃不牢靠起來。


    你周圍有沒有意志力不堅的朋友?請他們一起來看這篇文章,做同樣的練習,等到我們調整好了呼吸法,記錄了容易失敗的行為,為自己的「意志力儲存庫」放點東西,下次我們再分享如何在你累到不行的時候,還能提昇意志力。撐著啊~各位朋友。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親子心樂園】訓練孩子的挫折忍受力可以從哪裡開始呢?


(Photo via Michael Bentley, That Was My Angry Face, http://flic.kr/p/dv38kC, CC License)

小明讀中班時(對!又是小明,他真的是筆者的好朋友)常常出現下面幾個情況:玩遊戲不認輸、排隊一定要第一個、想要吃布丁的時候就一定要,沒得商量,要他等個五分鐘就像是世界末日來臨一樣,哭得很崩潰(讓大人聽得也很崩潰),隔壁鄰居聽到搞不好想打113了…希望這樣的情形沒有出現在你們家的寶貝身上。


常常聽家長問到類似上述的情形,小朋友常常生氣大哭,哭點很低,哭起來又很強烈,這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造成困擾,大家都想知道這該怎麼辦。就筆者而言,要分析這種行為模式背後的成因,可能得和家長坐下來談個把個鐘頭,從氣質因素、健康因素開始確認,一直要談到身邊主要照顧者和孩子的互動模式、手足互動模式等等。所以,若是下面的建議各位讀者用來不管用的話,必定有些因素是我們尚未完整觸及之處,還是建議要尋求專業臨床心理師的諮詢。同樣地,若是在讀過有關親子、教養之類的書籍後,認為書上的建議不管用,也是一樣需要進一步諮詢。

一般要訓練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最簡單的起點,不妨由訓練「等待」開始。為什麼呢?以下是我的理由:
一、生活中出現等待的機會很多,所以,所以訓練的次數很充足。例如:輪流玩一個玩具要等、想看的卡通還沒播出要等、想吃布丁自己撕不開也要等父母去撕…
二、「拗」孩子的程度是很容易操作的,你要拗很大就讓他等半天、等一兩個小時,要拗小一點就是等個五分鐘、十分鐘,想拗多大就等多久!拗的程度可以靈活決定。若是在別的事情上面拗,例如:小孩說要玩X-box,你可能得決定要不要給他玩,只能選「要給」和「不要給」彈性較少,而且,玩了以後又要決定給他玩多少時間,或是要面臨收起來不是那麼容易收的問題。
三、用等待的時間來進行操作時,你很容易定出起點、最終目標、中間目標。就算再沒有耐心的小孩,從半分鐘、一分鐘開始也是一個起點,若你希望他可以等一個小時,那麼等五分鐘、十分鐘、三十分鐘等等,都是中間的目標,可以像爬樓梯一樣一階一階的攻克。孩子或是家長都可以受惠於低階目標(如:等一分鐘、五分鐘)的成功經驗,有了成功經驗或是成就感後,再挑戰難一點的目標就不是那麼難以接受的事。

當然,等待時不妨搭配「分心」的策略,教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不要一直專注著「我在等~我在等~」的念頭(君不見,大人等公車者,有幾人猛盯著手錶瞧,還不是一個個低頭在猛滑手機!一直盯著手錶瞧自然會多焦躁幾分)。例如:如果孩子要我手上的ipad,我會告訴孩子「再等十五分鐘就給你玩,你可以先去玩玩具,時間到了我會叫你!」


試試看吧!至於該不該讓幼兒或學齡兒童玩平板電腦呢?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改天再聊吧!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親子心樂園】在向孩子說教之前,我可以做些什麼?


(Photo via Darrell J. Rohl, Grumpy Kid, http://flic.kr/p/54Rcvq, CC License)

小明是個三年級的活潑小男生,他總是給人精力充沛、愛講話的印象,不只在學校和同學嘰嘰喳喳講個不停,回家放下書包後,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和媽媽講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因為他的精力充沛又愛搞笑,在班上的人緣也挺好的,同學們想要打球、賽跑、玩遊戲總是第一個想到他。

有一天回家後,媽媽接過小明的書包,打開聯絡簿想要看看這個寶貝兒子今天有什麼功課,不料,映入眼簾的卻是一行導師留下的紅字!「貴子弟今天放學前和小華打架,因為我要趕著站導護,原因待釐清」。媽媽看完一怒,劈頭就一頓罵:「你幹嘛在學校和人家打架?不是已經告訴過你,怎麼樣就是不能打架嗎?聽不懂嗎?」,小明:「可是,媽媽~~」,媽打斷他的話:「可是什麼!去鞋櫃旁邊給我站好!這個禮拜你功課寫完都不准給我碰Ipad!」,媽講完頭也不回的走了,小明呆呆的站著....

從那一天起,小明回家放下書包後就默默的開始寫功課,就算媽媽主動問他學校有什麼事嗎?他也總是說「沒什麼」。就這樣過了一週,媽媽總覺得不對勁,於是主動打電話跟導師問了小明最近的情形,導師是覺得小明最近還好啊!媽媽想到一週前的打架事件,於是就問他導師一下,導師才想到這件事還沒有跟小明的家長講清楚,他大致跟媽媽說明一下。原來啊!那次打架的事情是這個樣子,班上有一位A同學是反應較慢的孩子,他被B同學欺負了,打掃時間老師正好不在,B同學把A的東西弄得亂七八糟!小明看不過去,出言制止了的幾次,B還是講不聽,於是只好動手去把B拉住,拉著拉著,B同學一反抗兩個人就打起來了。等到老師回來的時候只看到兩個人在打架,時間將近要放學了,老師又急著要去站導護,只匆匆訓斥了兩句並且在兩人聯絡簿上寫下打架的事情,但卻沒有時間去調查清楚。隔天,老師在其他同學的協助下,了解了事情的經過,也給了小明和B同學相對應的處罰和說教。但是,卻因為導師最近很忙,學校臨時交辦的任務和家裡的事情讓他忙到一個腦袋不夠用,疏忽了要和家長後續說明。

事情發展到這裡,我想大家都明白了,因為媽媽一時的生氣,以及老師忙碌下的疏忽,小明受到了委屈。

讓我們到倒帶到一週前,讓我們來試試不同的作法…

一樣是回家後,媽媽接過小明的書包,打開聯絡簿想要看看這個寶貝兒子今天有什麼功課,不料,映入眼簾的卻是一行導師留下的紅字!「貴子弟今天放學前和小華打架,因為我要趕著站導護,原因待釐清」

媽媽看完(眉頭一皺,覺得案情一定不單純)平靜講到:「打架呀!你是不是在生氣?」,小明沒接話只是點點頭(因為他知道打架是媽媽再三告誡他不可以做的事情)。

媽說:「氣到要打人,一定很生氣呵!」,小明還是點點頭。媽接著說:「怎麼了?幹嘛要那麼生氣咧?」,小明接著慢慢地講他為什麼會打人的事情……

媽聽完後說道:「你原來的目的是好的,是要避免同學被欺負,但是這個方法害你後來還被老師教訓,你覺得這個方法好不好?」,小明沒講什麼,只是看著媽媽。媽媽接著再說:「來來來,讓我們來想想看怎麼做比較好吧」,小明和媽媽慢慢的討論下去。

這個過程到最後,我們還是和要孩子說教,教導他不要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教導他要如何去解決眼前的衝突。不過,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先做了「同理」的步驟(即「打架呀!你是不是在生氣?」、「氣到要打人,一定很生氣呵!」),先去表達出我們對於他的情緒反應有什麼理解。通常這個時候孩子就會體會到「大人和他是同一國的」,既然是同一國的後面當然比較好談。表達出我們的同理就是和他一國嗎?其實並沒有,我們還是有我們的立場及要求,只是先讓他覺得我們「和他同一國」,以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和對立,然後再趁著「討論」的機會不著痕跡地將我們的「建議」、「說教」塞進去。

最後,簡單整理一下,「先同理再說教,先同理再建議」,有機會就試試看吧!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識說心語】心理衝突,是願望的鏡子



你的心中,有著矛盾衝突嗎?

心理衝突,源於兩個以上,無法同時滿足的動機。

第一種常見的「雙趨衝突」,心裡面的兩種動機,都是「想要」,讓人「趨近」。
比如孟子說: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在兩種想要的目標中,孟子選擇了捨生取義!

以生活化的例子來說:
當你身上有一點零用錢,卻無法決定要吃大餐還是看電影,就是面臨了「雙趨衝突」。


第二種常見的「雙避衝突」,心裡面的兩種動機,都是「不要」,讓人「逃避」。
比如史記中的故事:
項羽在鉅鹿之戰後稱霸諸侯,卻因急於衣錦返鄉,遭圍困垓下,四面楚歌,最後身邊僅剩騎兵二十餘,來到烏江亭。
如果不渡過烏江,後面的漢兵必追而擊殺他;但渡了烏江,又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在兩種不想要的結果中,項羽選擇了自刎於烏江邊!

再以生活化的例子來說:
當你生病了很難過,但是又不想看醫生吃藥打針時,就是面臨了「雙避衝突」。


第三種較為複雜,卻是其實最常見的「趨避衝突」,心裡面對同一個目標,有著又愛又恨的矛盾感受。
單身的人想要找對象不再寂寞,但又怕失去自由。
結了婚想要生個孩子,但又不想失去兩人世界。
心中有著創業當老闆的美夢,但又擔心收入不穩定喝西北風。


有時,趨避衝突,會以更為微妙的方式呈現。

一個朋友,原本心中滿心期待秋天到來,努力耕耘的工作會開花結果。
然而隨著時間靠近,他的心情卻越來越焦躁不安。
「我在不安什麼呢?我明明就很期待的啊!」
經過討論,原來他的不安,是擔心成功了以後,不知道下一個目標會在哪裡?
原來,不只失敗,成功也會讓人害怕。

一位個案,總是痛恨自己的焦慮症,每每干擾自己的學業與工作表現,使自己一事無成。
「你的焦慮,有沒有帶來什麼好處呢?」我問他。
經過一段時間的會談,我們終於發現,焦慮可以讓他所有的失敗,有個充分的好理由,而不用認為是自己能力不夠。
原來,不只成功,失敗也會讓人期待。

認清自己心中的衝突,就是認清自己內心的動機與價值;
如此一來,才能做出自己真正想要,且不會後悔的選擇。


你的心中,有著哪一種衝突呢?


(Photo via buck82 , creative common)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識說心語】親密關係中的隱形殺手





        親密伴侶的互動中,如果能避開某些關係殺手問題,相信比較容易長長久久。一位致力於伴侶治療的心理專家Melanie Greenberg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整理了一些常見的關係問題,我覺得有些訊息可參考,故試著翻譯摘錄與大家共享。


## 常見關係問題:缺乏信任(lack of trust) ##

[定義]
        包括感覺對方不誠實、似乎隱藏什麼,當需要對方時不覺得他們可靠、一致或可得到幫助,害怕被占便宜、不信任他們為人基本價值,對於在關係中表達真實的自己感覺不安全等。

[為何如此]
        不信任的關係中可能有嫉妒的感受,可能關乎個人的不安全感、被拋棄的恐懼。也許嘗試控制伴侶,以期對方不會找到更好的人、不會離開我們;兒童期曾有受虐經驗,或曾經歷關係傷害的個體可能更易如此。

[為何是問題]
        好的伴侶關係能幫助我們拓展自己,能藉著相互支持而探索、學習、成長、為彼此的世界注入熱情和興趣,以及鼓勵自發和合理的冒險。但若缺乏信任,在嘗試控制的關係中,世界變得窄小;與對方無法建立信任與穩定依附,不安全感和恐懼就會主導關係。

[後果]
        缺乏信任感容易成自證預言。也許是不經意地展現疏離防備、憤怒行為,可能讓對方感覺被推開,而真的失去愛。

[能做甚麼]
        如果你想改變困境,可試著思考,之所以在關係中缺乏信任,是因為對方過去的行為、或者自身議題、或是兩者皆有?而,你有多信任自己?若不信任自己,是甚麼妨礙了信任?是明顯的不安全感、未療癒的傷口、或憂鬱等問題?若不信任感明顯來自對方的某個事件,試著用不責怪的方式和其談談。可以討論你無法接受的行為、設定合理限制;若發現有壓抑自己去容忍伴侶的狀況,可先承認未被滿足照顧的需求,一起討論找出解決方法。


## 常見關係問題:責怪與修正(blaming and fixing) ##

[定義]
        將某個不好的事件結果歸咎於另一半,也包括認為自己有更好的方法、或覺得他們該如何改變,然後嘗試調教/修正他們。

[為何如此]
        可能由於演化上的生存安全需要,大腦會在事情不對勁時自動尋找原因並修正;同時,缺乏控制會讓許多人感覺不安全。責怪、試著校正另一半,可能是為了對生活中重要事情的發展有較多控制感。

[為何是問題]
        事情發生的原因可能有許多面向,不同的個人特質也可能帶來不同的觀點。一味責怪對方,可能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反擊、或著退縮拒絕,而造成溝通不良、憤怒與兩敗俱傷的負向循環。

[後果]
        著名伴侶治療學者Sue Johnson將充滿責怪的互動稱為惡魔對話,如此的負向溝通循環,將使雙方陷入爭辯對錯的泥淖,反而無法滿足真正的連結、安全等需求。

[能做甚麼]
        檢視自己的行為和某些假設,是否有意、無意地造成問題?是否某些錯誤的理解/表達、不合理的期待、憤怒暴衝行為、或不夠溫暖支持等讓關係問題發生?若覺得另一半的某個舉動傷害了你,請溫和地溝通,儘量使用……”的敘述句、談論自己的感覺和受挫的需求,而不是你應該如何做。可以做請求,但不要是要求


## 常見關係問題:批評與挖苦(criticism and putdowns) ##

[定義]
        批評另一半的外表、性格特質、長處或能力等,責罵或不尊重對方。

[為何如此]
        有些人,可能在原生家庭中習得此種行為而不自覺。而有些自戀的人害怕親密關係,警覺於對方的錯誤,深怕反映自己的不好、或代表自己選擇錯誤。有時候,帶刺的言論可能洩露了累積未出口的憤怒。充滿不信任感、或害怕被拋棄的人,可能用批評、挖苦控制另一半,讓對方較不敢自我主張或離開。

[為何是問題]
        批評、挖苦會破壞自尊與信任。所有人都有弱點,愛他/她,是去了解他/她何以為現在這個樣子,支持對方的自尊與個人成長。愛也意味著看見、欣賞對方的長處,而非總是聚焦於缺點。

[後果]
        學者John Gottman描述批評貶抑末日四騎士之二,若未處理,將預測關係毀滅。研究顯示,分析伴侶進行討論互動的影帶,此類互動出現的頻率,預測了10年後婚姻的破裂。

[能做甚麼]
        練習疼惜和寬容,學習內觀技巧、尋求心理治療來協助放下無法控制的事情。若另一半有我們不喜歡的部分,試著思考對方生命歷程與其行為的關係,亦思考對另一半的憤怒背後是否躲藏了受傷的小孩。重新聚焦於照顧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對另一半爆發反應,才能在關係中提供利於彼此成長的同理支持。


## 常見關係問題:情感上保持距離(emotional distance)##

[定義]
        伴侶間,用次要的情緒如憤怒來隱藏真實、脆弱的情緒,卻不溝通最重要、最核心的感受和需求。當面對另一半希望改變的要求或嘗試,卻以關閉溝通、被動攻擊回應,或者偏離、轉移談話以逃避關於感受的討論。

[為何如此]
        也許沒有人喜歡感覺脆弱,也可能因為擔心深層的情感和需求不會被另一半聽見或尊重。此外,當另一半表達不悅時,有些人會不知該如何回應、手足無措;可能會嘗試著修復問題,而不是同理傾聽。經歷生命早期的失落、虐待、父母忽略的人,可能容易對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感覺不自在,或者對親密感到恐懼。

[為何是問題&後果]
        在情感上保持距離,會使得另一半懷疑他/她的需求永遠不會被滿足。伴侶開始覺得像只是室友,經常獨自行動,而彼此間的溝通可能只剩交代些生活雜事。親密關係被破壞,開始出現受傷和孤單的感覺。於是,雙方都可能試著以其他方式滿足需求,例如專注於照顧孩子、社會地位、物質濫用、不停工作、甚至情感出軌。最終,兩個人可能走上分手一途。

[能做甚麼]
        要重建情感的親密,你可能需要願意對自己、對另一半呈現真實的樣子。需要一些勇氣改變,放棄某些依賴已久的習慣。有些時候,可以尋求伴侶/婚姻治療,讓專業協助診斷關係中的破壞性型態,並教導新的相處方式。而有時候,伴侶的一方或雙方需要個別治療,來處理不信任、早期情感剝奪、創傷、或其他狀況。




【延伸閱讀】
        在以上的文章中,出現了兩位大師的名號:Sue JohnsonJohn Gottman,他們都是當今婚姻治療領域的重要人物。小小簡介一下他們囉

Sue Johnson
        Dr. Sue Johnson是婚姻治療領域中著名的臨床心理學者,其主導發展了情緒取向伴侶治療學派(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簡稱EFT),為目前重要的婚姻/伴侶治療取向,且有許多療效研究支持。在EFT中,是以依戀理論為親密關係的思考基礎,認為情緒的覺察、溝通為關係改變的關鍵;治療中,會透過體會、改變情緒經驗,引導伴侶建立新的互動循環。在ETF的治療結構中,主要有三階段九步驟,三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減緩惡性互動循環、(第二階段)改變互動位置、(第三階段)鞏固與整合。
        Dr. Sue Johnson出版了一些相關的書籍,最近期有名的是Hold Me Tight”(中文版:抱緊我扭轉夫妻關係的七種對話,張老師文化出版),另一本有中文譯作的是The Practice of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Creating Connection(中文版:情緒取向VS.婚姻治療(二版),張老師文化出版)。與Dr. Sue Johnson或ETF相關的網站: 
   
John Gottman
        Dr. John Gottman是當今婚姻與家庭治療領域的大師,他與妻子Dr. Julie Schwartz Gottman共同主持了心理治療與訓練機構,也領導一個愛情實驗室(The Love Lab)”,進行了許多的伴侶互動的研究。最著名的,就是關於婚姻穩定度與離婚預測的研究;而目前,他們也致力於新手父母的生活轉變與親子教養議題。在伴侶互動議題上,末日四騎士是其常被提到的主張,代表了四種預測關係毀滅的互動行為,包括:批評(criticism)、鄙視(contempt)、防衛(defensiveness)、築牆(stonewalling)等。
        其出了許多關於婚姻幸福與維持策略的書,其中有一本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有中文譯作(恩愛過一生-幸福婚姻7守則,天下文化出版,但似乎已絕版?)。以下是Drs. John & Julie Gottman的網站:http://www.gottman.com/


(Photo via nattu,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