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熱了,出門才幾分鐘就汗流浹背、十分不舒服,曬太陽有灼熱感、每場突如其來的暴雨都像是颱風過境的強風驟雨,讓人有點擔心,這世界到底怎麼了?電影院裡五場有三場跟災難、末日議題有關。憂心蔓延、煩躁蔓延、抱怨蔓延,生存不安全感也蔓延……。全球暖化是人類心裡長遠深沈的憂心。
今天想很單純的就分享一個我很早就想提的、從心理角度出發的地理議題:「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這個大家常常提到的議題,聽到爛了,每年不利生存的負向的數據都在上升,對於地球的危害越來越清晰可見。為什麼我們總不能起而行做得更多,讓我們能解決這個溫水煮青蛙的問題呢?
環境問題會直接影響長短時期不一的心理健康狀態。澳洲氣候研究中心(The climate Institute)研究認為,近年的災害、乾旱與氣旋,造成民眾沮喪、憂鬱、災後壓力症狀增加,平均5人就有1人對於天災出現負向情緒反應。除此而外,吸毒、酗酒行為、家庭分離、甚至自殺傾向也增多。這是人類不處理氣候變遷帶來真正的生活代價。人類焦慮、缺乏安全感,不只在成人,也影響到兒童。
許多學者研究,為什麼長久以來人類總是動不起來?有一個更大的原因,來自於人類一直不想面對的「心理的挑戰」。處理氣候變遷最大的阻礙,不是技術、不是政治、而是「人類的恐懼」。面對這些真相,人類伴隨而來的常是漫過全身的恐懼與焦慮,令人無法承受。
因此,人們開始找一些理由讓自己好過一點,如果我們「否認」已經存在的問題是嚴重的,那麼就可以讓自己繼續在生活規則裡安然處之(Living in Denial)。因此,我們創造了一個「問題不大」、「不會這麼快發生」的世界,在裡面生活著。並且,我們將改善這些問題的失敗原因,歸咎於有些人不想改變,我們稱之為”Climate Deniers”。
除了「否認」外,人類在面對氣候變遷的心理狀態上,人類面臨了幾個關鍵性的障礙:
- 不確定感(Uncertainty):氣候變遷不確定與無法預測性,讓人類做出改善行為的頻率降低。
- 不信任感(Mistrust):人們不太相信風險消息。
-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人們與他人比較來決定要做什麼行動,因此他人停滯或無作為,人們的行動就不易出現。
- 風險低估(Undervaluing risks):在一個多達18國的眾人研究中,人們相信未來25年環境會惡化,但是,人們還是相信未來可以改變。
- 控制感缺乏(Lack of control):人們認為自己的行動力量太小,孤臣無力回天。
- 行為知覺控制(Perceived):由於氣候變遷的處理是全球性的議題,因此,許多人認為那是「眾人的事」,相信應該眾人一起做什麼才對,因而傾向無作為。
- 習慣(Habit):習慣的改變脫離舒適圈生活,改變極其緩慢因而維持現狀。
有學者提出,既然改善氣候變遷最大的障礙是心理,那解決方案也可以從「心理行為策略」著手。面對因氣候變遷帶來的焦慮感,不只是降低焦慮感本身,更有用的是,讓自己做出「簡單而正向的行動」,這樣的行動可以讓人類有控制感。有控制感可以降低不安全感,當然,除了在行動外,關鍵在這行動奠基於更好的「社會價值」,當我們評斷這個簡單微小的行動符合「永續的福祉」,我們的世界就在前進與改善。
生態學報Lertzman認為「我們需要創造誠實及符合現實的溝通方法與人們對談氣候變遷的真相,若這對談觸發的焦慮較少,成功率較大。」
Susan
Clayton心理學博士提到:「為了改善人們因應氣候變遷的行為,要強調我們要去的地方,「目標」是最重要的方向,讓大家有期待的遠方,更甚於專注於現在的福祉。」
「氣候變遷」問題就像溫水煮青蛙,大家都知道存在,卻遲遲無法改善,那必定是什麼問題卡住了。其實生活當中也有很多小事這樣,知道存在,也知道不理會後的遠憂,但總有個樂觀偏誤認為明天會更好。其實認真的面對焦慮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人類是可以應對氣候變遷的,只是不那麼舒適。面對真相、與焦慮共存,心理力量的強壯可以讓簡單正向的行動帶領我們到可期待的遠方。
( Photo author: admin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