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 自己的專業自己救 心理師法不下修 ] 心理師你到底在幹嘛?—談睡眠心理師




近來部分立委提議將目前國內的心理師法的考試資格由原來的碩士畢業下修為學士資格,並且提出需經由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五年以上臨床實務經驗,即可報考心理師執照,引起國內心理學界的巨大反對聲浪,有人問說:「這樣有什麼不好?大學畢業生也可以從事心理助人工作啊!」也有很多人問說:「心理師執照規定這麼嚴格,可是我們都不知道心理師平常在幹嘛?」因此希望介紹心理師的工作讓更多人認識,也從我們受訓的過程來談為什麼許多心理學界的夥伴都反對修法

臨床心理師在睡眠中心的工作非常不一樣,有睡眠困擾的個案自行掛號或透過醫師轉介而來,會先接受一個完整且全面的會談,包括評估個案目前的睡眠困擾嚴重度、影響生活程度、情緒狀態、生活形態與習慣、生理疾病史、精神疾病史等,我們也需要了解不同生理疾病對於睡眠狀態的影響,或是否有其他睡眠異常疾病在干擾睡眠品質,如常聽到的睡眠呼吸中止症、週期性肢體抽動症等,必要時需要判讀睡眠檢查、白天嗜睡度檢查衡鑑工作,以便與睡眠專科醫師搭配設計適合的非藥物治療策略。此外,也有個案來談後發現睡眠問題是其次,生活壓力或情緒困擾才是干擾睡眠的主因,因而進入長期性的心理治療,透過談話的方式傾聽、同理、澄清、修通其困擾,陪伴個案走向更舒服、更整合的人生,而這樣的工作內容除了需要專業能力,仍必須持續地被督導,才有辦法支撐住心理師的工作,也才能保證對個案不會造成心理傷害。回想我大學畢業後有沒有辦法執行,我想答案絕對是沒辦法,而且讓這樣的我進入職場,我會感到很焦慮惶恐。

先說大學心理相關科系的現狀,台灣現在的心理系課程種類豐富多元,

      以政大心理系來說,需要修完上表中所有必修科目,然而這些都只是基本科目,你會發現變態心理學心理衡鑑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等成為心理師的必要專業知識都沒有放進去必修科目,因為心理系畢業的學生不單只有成為心理師一途,我們可以成為
  • 研究員或教授(認知、生心理、知覺、發展等等)
  • 走入企業(工商及組織心理學、招募甄選、人員訓練、消費者心理學等)
  • 深入社會(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本土議題、性別議題等)
  • 從事教育(諮商輔導、教育心理學等)
  • 臨床工作(醫院、學校、社區、監獄、政府機構、公司企業等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以外,一定還有很多領域有心理人進入,心理系畢業生不只有當心理師一途,而從大學的教育也可以看出若要成為臨床工作者,以大學的訓練還不足夠,那麼我們來看看研究所的訓練

臨床心理所及諮商心理所的訓練課程說明了心理師法規定中所有心理師所需具備的「基本要求」,台灣心理師法其實涵蓋了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兩大類,其中依必修科目略有不同而有不同的執照,臨床心理師的要求多了心理病理的條件,也因此大多數臨床心理師得以進入醫院的精神科團隊,協助醫院的急性或慢性精神病患相關評估與治療,但其實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的訓練都被要求在研究所中修習完心理評估或衡鑑課程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課程,並且針對其他專業科目去修習更多的心理衛生及病理的課程,最後完成一年有合格心理師的督導下的全職實習才能報考心理師。

但其實以在醫院的臨床心理師為例,其實不單只有精神科有臨床心理師,神經科協助神經心理衡鑑與復健的心理師、兒童心智科有專職的心理師負責各種發展問題的評估與治療、復健科有協助早期療癒、感覺統合治療的心理師、近來許多醫院開始發展老年醫學中心,心理師也進入協助老年失智症的評估與生活輔導,其他像自殺防治中心、癌症防治、安寧照護等等皆有專責的心理師進入,還有睡眠中心有心理師協助失眠患者改善失眠,心理師的次專科的專業概念已逐漸形成,為了能夠更有系統、有效地跟個案工作,而這些次專科的訓練,都是在研究所階段學習過的心理病理、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相關課程後,我們才有穩固的地基去建設更專精的科目,這樣一套實習訓練歷程完成之後,新手碩士級的心理師進入職場也還有2年的教學補助訓練計劃,也就是持續在資深教師的督導之下不斷精進專業能力,整體來說是嚴謹而有系統的訓練成為專業助人工作者,因為心理師是以「人」為對象的工作,養成過程更需謹慎用心


以此回應修法內容,若將心理師法下修至大學畢業擁有基本的知識後便要進入機構累積實務經驗,就很像只介紹給你漁船、捕魚工具,就叫你登船出海,邊做邊學,還不一定有足夠的前輩教你,但是魚補不到頂多自己捱罵,反觀在以「人」為對象的臨床工作上,若是遭遇個案處理不了時不單單是治療師受傷,對個案的傷害更大更深,犧牲台灣民眾的心理健康以及求助的保障,這無疑是不能彌補的錯誤,這樣的修法也忽略了對求助者的尊重及同理,以現行的心理系課程內容,實在不適合把大學畢業生放入心理師職場工作,「學歷下修」與「五年以上臨床實務經驗」的心理師法修正草案在現行制度下實在不妥。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無限期支持心理師維持專業、捍衛台灣人民身心健康





      認識心理一思的朋友們,應該不難知道我們是一群熱愛心理學的臨床心理師們(因為我們也強調了很多次XD)


      正因為熱愛心理學,我們也喜歡心理師這份是以幫助人類、呵護你我身心健康的工作,更因為是助人專業,所以我們不斷追求成長及專業品質(其實這也是所有醫護人員的共同使命),所以心理師執照需每六年就要更新,期間需修滿一定時數的在職進修課程或督導(註1),這是維持專業品質的基本要求,台灣更在2001年正式通過心理師法,根據法規,要成為心理師首先要取得心理學的碩士學位,其中包含一整年全職的實習,方有資格參加心理師的專技高考,通過考試並取得執業執照後,才能從事心理師的業務。

      這樣的資格取得不易,要維持更是不容易,但為了照顧人民的身心健康,這是甜蜜的負擔與責無旁貸,身為中生代的臨床心理師一直對於自己所擁有的助人專業為傲,從病人結束治療的笑容裡,我們看到了回饋與希望,也時刻提醒著自己,再累也要不斷努力,能為所愛的台灣發揮自己小小的力量,辛苦是值得的。

      但,就當心理師們不斷在自我前進與專業成長的路上,現在面臨了重大的考驗日前蘇清泉與江惠貞兩位立法委員欲將心理師的應考資格下修至大學學歷一案(你沒有看錯,是由“碩士”向下修至“大學”),並在未徵詢相關專業團體下提案也通過了一審,最了解心理專業的“臨床/諮商心理學會及各公會”深感此案可能會衝擊台灣心理學的發展,在期間不斷整理資料給立委們,也在後續公聽會上進言和表達訴求,但目前提案立委們仍執意強行修法,而江委員近日在公聽會後的修正草案則繼續提出五年以上臨床實務經驗之大學學歷可報考心理師,以收「量增質佳」之效

但這著實是讓人更擔憂的提案,擔憂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擔憂之一:
追求身心健康之專業為何走回頭路]

  • 專業養成為何要止步

國外心理師相關法條均已訂定心理師考試資格為碩士學位時,台灣心理師已行之有年的專業養成為何要止步,美國和加拿大的門檻更是必須要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也有由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辦理的博士層級心理師的培育課程,供心理師繼續教育以追求更高品質的助人專業(註2)

  • 專業養成為何不堅持對的路

台灣心理師相關法條及專業不落後亞洲各國時,台灣心理師專業養成為何不堅持對的路,舉日本為例,日本在1988的心理師法通過後,一樣要求大學畢業後在日本臨床心理師協會所指定之研究所畢業,並通過資格檢定者才能取得正式資格,且每5年必須更新審查一次執業資格。

  • 專業養成為何要走回頭路

大陸也在近年來深感心理師專業養成的重要性以及成熟度不足時,開始出現心理師資格上修或修正的相關規劃,一直領先的台灣醫療品質、心理師專業養成為何要走回頭路,而且現今社會心理疾病及情緒困擾早已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們更該維持我們的專業品質,捍衛民眾的心理健康



[擔憂之二:
服務品質下降,民眾找不到合適的心理師的可能性大增]

  • 現行資深/碩士級心理師面臨工作量增加,服務品質下降的可能性

心理師在現今醫療環境下已有多方負荷(教學、行政、臨床以及研究),如果此修正案一旦通過,大學畢業生這五年累積臨床經驗的過程中,勢必需要資深心理師的督導,這樣工作量的走增也會壓縮資深心理師的臨床服務時間,難保出現資深心理師離職潮,如此一來更可能導向「質降」的結果,最後犧牲會是?

  • 大學畢業生長達5年邊做邊學,服務品質下降的可能性

心理系大學生在現行大學的課程設計及師資結構下(註3),尚未具有心理師執業能力,在面對處理各式複雜心理問題,大學畢業生的人格成熟度也將面臨極大考驗,這五年以上邊做邊累積經驗的過程中,醫療服務品質下降的可能性,肯定比現今醫療體制(碩士畢業+實習一年,註4)來得高,病人在已需心理照護的脆弱特質下還得忍受這樣的服務,一樣是「質降」的必然結果,最後犧牲會是?

  • 供遠遠大於求的局面下,服務品質下降的可能性

就經營者(資方/財團)與受雇者(心理師)的供需比來看,未有執照的大學畢業生即可以在醫院服務病人(還有5年”以上”的工作時間),屆時肯定供遠遠大於求,短期來看絕對是對經營者有利,有壓低薪資雇用心理師的籌碼,心理師可能得以“重量不重質”的工作模式求生存,但心理治療向來就把重視品質擺第一步的醫療行為,中長期來看,一樣是「質降」的結果,最後犧牲掉的會是?


      最後犧牲掉的會將是… 又再是全台灣民眾的福利及心理健康。再怎麼看,怎麼算,這樣大學畢業臨床工作5年以上就能考心理師證照,以達江立委期望「量增質佳」之效的修正草案(註5)最後都可能演變成「量增質降」,或是「量降質降」的結果(註6)

      心理師法下修草案,關係到心理師的服務品質,更關係於你我的身心健康,如果你也一樣有擔憂不安,刻不容緩的一樣想做點什麼,你可以幫心理師們告訴周遭的親朋好友,轉發這則文章,多一個人知道,我們就多一分力量堅持下去


      我們也邀請大家填寫這份政大心理系許文耀系主任設計的「心理師法下修態度調查」以收集大家的看法,問卷內容只有五題和簡單基本資料,不會花太多時間,更謝謝你有耐心閱讀全文及關心這個議題,非常感謝大家(鞠躬)

心理師法下修態度調查(民眾版):http://goo.gl/xRGnvy
心理相關科系的學生(含畢業生)版:http://goo.gl/VITE3A



註1:醫事人員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每六年接受下列繼續教育之課程積分達一五○點
http://www.atcp.org.tw/law_ok.php?lid=44

註2: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繼續教育課程
https://www.apa.org/education/index.aspx

註3:心理師資格下修 師資恐難負擔
http://goo.gl/Y7EiX7

註4:心理師考試規則,第六條,心理研究所主修臨床心理,並經實習至少一年
http://www.atcp.org.tw/law_ok.php?lid=38

註5:一百零七、 本院委員江惠貞等25人 擬具「心理師法第二條條文修正草案」(屆別-會期-會次 08- 05- 06
)
http://misq.ly.gov.tw/MISQ/IQuery/queryMore5003vData.action

註6:如果委員們擔心的是碩士畢業的心理們人數不足,然後放棄心理學界捍衛已久的專業養成而下修至大學畢業,這更是錯誤的前題,因為目前擁有執照的心理師已經足夠(且每年穩定增加中),遠高於職缺數量才是目前現況
。若真的要增加醫療及市場上的心理師數量,也許該著手的是,如何讓現行(碩士級)心理師擁有更好的工作環境、專業地位以及薪資報酬率,讓現在有執照、有專業的心理師們有更多服務人民的身心的可能性,相信自然而然就會有更多人投入這塊領域。
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40415074345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好眠心運動】壓力下也要養精蓄銳-太陽花學運期間的安睡原則



      沸騰了三個多禮拜的太陽花學運雖然隨著學生們退出議場而暫時停歇,但已經讓許多人在這段時間都不免時時刻刻心繫著立法院內外的消息,除了親自到場參與的人以外,更多在家中透過網路、電視等媒體關注太陽花的人們也紛紛經歷到了明顯的壓力感受,更值得注意的是,經過324行政院鎮壓行動之後,許多民眾更是經驗到了強烈的恐懼、憤怒等負面的情緒,在現場醫療站也接到直接參與的民眾求助,包括情緒激動不安、入睡或睡眠困擾、做噩夢、焦慮等現象,現場的醫療團在當週便開始招募心理師進駐,希望能在這極大的壓力狀態中,提供現場的人穩定安心的力量,而這股穩定安心的力量讓我們在面對壓力的時候能夠減少慌張、崩潰的機會,讓當事者能更有效率地去思考與處理所面臨的壓力。這次的太陽花學運攻佔立法院的行動與一般重大災難的現場所感知到的壓力略有不同,相較于風災、地震這類重大災難的現場,此次學運則是穩定持續的過程,參與者的人身安全性相對較高,生理基本需求較能立即獲得滿足,對外的聯繫也是又快又豐富,但是參與者們(不論是學生、民眾、律師、警察、媒體等)所要面對的壓力卻是不知何時結束的未知與不可控制感,而且還隨著時間越長,壓力感越來越重。

 我們根據這樣的壓力情境特性,規劃了針對太陽花學運的好眠守則,一開始是為了讓在立院內的所有人都能夠在高壓力狀態下,還是能夠維持穩定的睡眠而設計,但是其實這一套高壓力下的睡眠管理原則,同樣也適用於各種生活中所會面臨到的長期壓力情境,因此也推薦給所有讀者使用。

 這份好眠守則將一天分8(以使用者目前的睡眠時間為主,不一定要根外界時間),依下列原則來分配8,可以使睡眠更定。

第一個 八小時—『主要睡眠時間』,至少56小時主要睡眠
建立夜晚感覺
善用眼罩、耳塞等輔助用品來隔絕外界光源、聲音等刺激。
營造睡眠環境
若可以,儘可能找一個舒服的地方將自己安頓好,此地方最好和其他時間所處的地方不同,僅供睡覺或休息為主。
保持休息狀態
即使沒睡著,也試著做放鬆靜態的活動,至少讓身心休息

第二個 八小時—『主要工作時間』,可有30分鐘的短休息
啟動白天開始
醒來後一小時儘量多接觸光源,如:在窗邊照太陽、或燈光明亮處。喝杯水、吃早餐也是啟動一天的方法!
保持身心活躍
每隔1小時盡可能動一動,活絡筋骨、做做伸展操。
允許短暫休息
若時間允許,可以安排適度小睡12次,但設定鬧鐘在30分鐘內醒來,避免讓過長的睡眠影響『主要睡眠時間』。

第三個 八小時—『次要工作時間』,建立睡前的助眠儀式
製造更多睡意
保持清醒,儘可能避免睡著,把睡意累積到『主要睡眠時間』。
寫下工作日記
睡前不妨試試把強烈的想法或感覺寫下來,交托給記事本,讓腦袋淨空,也告訴自己醒來後再關注這些想法及感覺。
進行交班動作
睡前告知信賴的夥伴「我要睡了。」,或是將未完成的事情交班給夥伴,借此暫時把責任放下
安排放鬆時間
睡前以放鬆靜態的活動來增加放鬆感,像是採用幫助放鬆的呼吸方法,稍微深深地吸氣,慢慢吐氣,吐氣比吸氣久一些,重複約10次或兩分鐘。

      其實,大部份的人在強大的壓力之下都會感到短暫的身心不舒服,隨著壓力感逐漸減輕,這些不適也會慢慢減少,恢復到平常的狀態,但是若您在壓力過後一段時間了,仍然持續感到有強烈的情緒或睡眠困擾,影響到日常生活,則建議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等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