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轉心.轉境】Pause Corner 05_讓心跟著四季來呼吸



這一兩天早晚的氣溫較低,大家紛紛開始披上了一件薄外套,不為防曬,是為了防點秋涼。秋天是個很美麗的季節,大地換了新色,陽光變得亮而不刺眼、金風多了清爽而不黏膩。秋天,讓人馬上想到的就是那一輪明月與遍地楓紅的浪漫,馬上浮現腦海的有幾句詩詞:「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都是很空靈的意境。今天筆者穿著剛從衣櫃翻出來的小外套,想到了四季的節氣,決定要來分享一下「季節」這個主題。

就地理學的解釋來說,「季節」是每年循環出現的、地理景觀差異較大的幾個時間區段。不同的地區,其季節劃分也有所不同。比如對於熱帶草原來說,只有旱季、雨季之分。對於我們而言,即使我們都覺得春秋好像很短,不是很冷就是很熱,但是台灣也是比較幸運的四季分明地區。中國人認為四季有不同的特性,分別是「春生」、「夏長」、「秋收」和「冬藏」。而對於不同的季節也提出了不同的養生之道。<黃帝內經>提到:人氣通天、與四時相應。春季養肝、夏季養心、秋季養肺、冬季養腎。究竟「季節變化」對於人有什麼影響?對心理層面而言有什麼研究跟季節有關呢?

研究顯示,人的情緒、心境和行為與「季節變化」有關。約有16%的人在夏季會發生「情緒中暑」,人會感到煩躁、心緒紊亂、易怒易衝動,面對事情常無法靜心、也無法提起興趣,做事像少個根筋、常丟三落四。專家指出,氣溫超過35,日照時間長過12小時,濕度高於80%時,情緒中暑的比例更會急速上升。

另外,季節變化伴隨的氣溫高低會使人新陳代謝受到影響,內分泌功能失調。根據醫學的發現,人體大腦底部有個叫做「松果體」的腺體可以分泌「褪黑激素」,它可以促進睡眠,而太多則使人抑鬱。天氣轉寒、日照變少,使得人在入秋的時候總有一種「悲秋」的傷感。這時人易感覺情緒較為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心慌、失眠的狀況。

有一種跟季節有關的疾病,叫做「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通常多發生在北緯30度以北或者南緯30度以南、日照較少的地區,其症狀與憂鬱症相似,發現的醫學博士又將它命名為「冬季憂鬱」。有人會依人表現出來的狀態叫它「能量危機」,通常多點日照或光照就可以緩解其不適感受,重拾能量與活力。

筆者想問,四季之中,什麼時候人類最感幸福呢?有個研究顯示:6/23是一年中最快樂的一天。為什麼呢?長期研究季節性情緒失調的英國心理學家阿諾爾認為,「溫度」、「回憶」都能影響人類的情緒,因此他得出了一個計算「快樂的公式」。公式主要有6個變數:室外活動、大自然、社會互動關係、兒童時期夏天的愉悅感受、溫度、以及對假日的期待。綜合以上因素,他得出「623日」最快樂的結論。

我們要如何穩定自己、應付每個季節的獨特呢?<養生論>云:「夏季宜調息靜心,猶如兆雪在心,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黃帝內經>云:「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收斂神氣;此秋氣之應,養生之道。」

現在時屆中秋,前面提及秋季宜養肺。中醫認為「笑」能宣發肺氣,調氣後吸「清」呼「濁」,「常笑」是很好的調節。另外,多吃「白色」食物,亦能養生。一起調息吧!別忘了「多笑一下」J


(Photo via~esbr~CC Licens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