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親子心樂園】你可以堅持,也可以溫柔


(Photo via Louish Pixel, Danboard Parent Child Strobist, http://flic.kr/p/8oF78B, CC License)
收音機裡傳來:「可以勇敢,也可以溫柔,在男歡女愛兵荒馬亂的年代裡~」如果你可以馬上告訴我這是林慧萍的歌,那麼你可能和筆者一樣是六年級生!不過,這不是我今天的重點,只是聽到這首歌讓我聯想到一個親子相處的問題「當我需要和孩子堅持時,我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在傳統爸爸身上並不構成問題,因為反正孩子行為不對就是「教訓」就是了!該教什麼就教!想什麼呢?不打不成器嘛!不過,在這個講求新好男人的時代,這些被傳統爸教大的新好男人該怎麼做呢?新好媽媽也一樣,有體認到教孩子要愛的教育、要有耐心,好像應該不要打、不要罵~~但是,這兩種方式被封印起來以後,那~~我該怎麼辦?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經由大人的管教他可以學會與這個社會互動的方式,所以,管教是不可或缺的。即然有管教,那在家長的心中就一定會有一條又一條「不可跨越的底線」,今天我不談這些底線對不對?因為這涉及每個人的價值觀、環境…討論不完,筆者只談該如何去守那條線。

通常我們要守住規則,而孩子往往會來挑戰,這時不妨試試:
一、先同理孩子的情緒、想法,然後反映給他聽
二、平靜地講出你的底線,以及理由是什麼
三、孩子會再度挑戰底線,請反映他的想法並平靜地再次重述自己的底線,然後,試圖討論其他的、折衷的替代方案(關於如何形成並運用替代方案請見http://ppt.cc/QNTX  Wish lists!想要的東西?它也是訓練孩子的好幫手)
四、這樣的情形一定會再三重複,請務必要有耐心。
五、如果在討論的過程中,家長也認為孩子的理由是合理的,應該可以給予彈性,但請務必講清楚為什麼我們可以接納彈性的處理。
六、底線或是規則宜明確的定義出來,讓孩子知道要做什麼(例如:「在家要乖」指的就是在家要用走的以及講話要小聲)。甚至可以講明每週日都有時間一起來檢討這些規則,經過這樣的討論不僅可以確定孩子懂得這些規則,讓孩子瞭解我們的想法,也給大人在嚴格執行規則之餘,一個修改不合時宜規定的空間。

簡言之:「立場非常的堅定,但態度是溫和的」("溫和"若是很難的話,至少要守住不是情緒化的表現,嚴肅的態度也是個不錯的開始)

大人們當然會忍耐得很辛苦!但為什麼要這樣煞費苦心呢?因為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給孩子示範平和的交涉方式,孩子也有機會漸漸體會到,不是只有大吼大叫所傳達出來的訊息才是值得注意的訊息。而且,若是用音量、權威去壓倒孩子,孩子體會到的只是自己的委屈和不滿,這時他是沈浸在自己的情緒中,這樣將難以去思考大人要教給他的道理,而這些道理反而才是我們要輸進去的不是嗎?只有在理性討論時,這些道理才會漸漸滲入他的想法中。即使他現在不太能接受,例如:孩子抱怨:「什麼國中生不宜帶智慧型手機!什麼怕我太容易分心啦!才怪!」,至少這個想法入輸入了,也許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他終將能體會,就算他還是不接受,也知道有的父母是這樣在思考的。孩子將體會到大人的管教原則真的很堅定,怎麼"盧"都沒有用。總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是體貼的、了解他的,只是有點固執,但又不致於過於情緒化、沒事找碴、都不聽我的…。後來,可能孩子對父母的感覺會是又愛又恨的,沒關係!這樣剛剛好!

管教孩子已經夠辛苦了,沒有必要為了管教而讓親子的距離疏遠了。孩子待在家裡並沒有多少年,沒有機會體會到親子之間水乳交融的感覺真的很可惜,真的沒必要搞到親子雙方是劍拔弩張的。

最後,一樣有點小提醒,上述的原則若是執行起來成效不彰時,可能需要再進一步考慮孩子本身的特點,或是找找有什麼情境因素!別一個人著急,可以找臨床心理師討論唷!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識說心語】訊息的傳達方式比內容更重要



你喜歡別人告訴你「應該」怎麼做嗎?

2005
年,兩位學者DillardShen找來202位大學生,做了一個看似簡單的實驗。

其中一組,會閱讀一段「低威脅性」的訊息,內容是關於「每天使用牙線的好處」:
“……
多數人會同意,使用牙線是值得慎重考慮的習慣……牙齦疾病可能導致嚴重的問題,例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肺炎,因此你可能會考慮養成使用牙線的習慣。
如果你已經再用牙線,就保持這個好習慣;如果還沒有,現在是開始的好時機。其實你今天就可以試試看,使用牙線非常簡單,何不試試看?你可以訂下目標,從今天開始的一星期,每天都用牙線清潔。

「高威脅性」那一組閱讀的訊息內容,其實沒什麼不同,只是措詞強調「必須」,而不是「可以」:
“……
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了解,使用牙線是別無選擇的習慣。你就是必須去做……此外,牙齦疾病可能導致如中風及肺炎等嚴重的問題。有鑒於此,如果你還不養成每天用牙線的習慣,就太愚蠢了。如果你已經在使用牙線,一天也不要停;如果還沒有,現在就是開始的時機,就是今天。
你不得不使用牙線,每天都要用……。為你自己定下目標,在接下來的一星期,每天都用牙線清潔,就從今天開始。

何妨先感受一下,在閱讀這兩段文字時,心中升起的感覺?如果詢問你「未來一星期使用牙線的可能性」,你會怎麼回答?兩段文字有沒有帶來差異?

你的結果,可能與研究的結果類似:閱讀「低威脅性」訊息的人,比閱讀「高威脅性」訊息的人,更可能使用牙線。

為何會如此呢?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想要保有自主性與選擇權。我們就是不喜歡別人告訴我們「必須」怎麼做--即使對原先感興趣的事也是一樣!
舉例來說:如果你本來就重視工作的規範,當有人很用力告訴你:你必須要遵守工作規範(彷彿你本來不重視一樣),會不會讓你反而想要……稍微擺爛?
這樣的現象,我們稱為「心理反抗機制」(Psychological reactance

這個機制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別人對你說話,讓你心中升起反抗,你可以想想: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是不是因為心裡的反抗,而將對自己有益,或自己其實會喜歡的事物推開了?

如果你想要讓別人接受你的「好」意見,你或許該注意:正確的訊息,如果用錯方式呈現,也會帶來反效果。有效的方式是強調他人的自主性,而不僅是對錯!


(Photo via Tim Li , CC licenced)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親子心樂園】要孩子知道為何而戰嗎?那就給孩子一些決定的空間吧!

(Photo via AMERICANVIRUS, Children Of The Corn, http://flic.kr/p/63xUij, CC License)

最近陸續接觸了幾個青少年,雖然成績大都在中等水準,但也都沒有學習能力的問題,個性也都算溫和而乖順,在學校的人際相處良好,在老師的眼中也都是個乖孩子,不管在家或是在學校都沒有素行不良的記錄……那麼不知你是否會好奇:「這麼好的孩子為什麼需要來看臨床心理師呢?」

的確,乍看之下孩子的狀況都很好,但是這些家長們有著共同的疑問:「孩子現在的生活條件這麼好,想要學什麼都可以!想要買什麼也都可以商量!完全不用煩惱生活問題,在家也不用做什麼事!怎麼在學業上一點也不想拼一下?學過那麼多種才藝也都學得不錯,但是就是沒有想更上一層樓?」。簡單一句話:「有可以全力一拼的環境在支持他,但怎麼都沒有鬥志呢?」,讓筆者來換句話說:「缺乏成就動機」。

「缺乏成就動機」的因素可能很多,例如:要面臨的挑戰超過孩子的能力太多、其他的壓力因素佔據了孩子的心思、因事情排太多而心態上已疲累了、長期被負面評價而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棄)、天性就是比較easy一點,凡事都「嘸要嘸緊」。而這幾個青少年朋友則是「不知為何而戰」。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隨著他的智能漸漸發展,一定會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從一歲多開始)。一歲多最慢兩歲對自己能夠做好一件事(就算只是喝完奶把蓋子蓋上)會覺得很有成就感。主見及成就感那麼早就開始萌芽,為什麼這群乖順的國中生卻對於生活中的挑戰顯得意態闌珊呢?

與他們會談,回顧他們的成長背景,生活都相當豐富,從小上課、學才藝、出遊、暑期營隊樣樣不缺,但是,就獨缺了「自己的決定」。的確,他們當中不乏小提琴拉得嚇嚇叫的,但是,卻也不知道要不要再繼續學下去!問他當初是怎麼開始學琴的?他也講不清楚,只知道媽媽建議這個,自己也還好,就這樣開始了。繼續再談下去,發現不只這件事,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往往都是家長安排好好的,自己只要配合的做就是了。久而久之,漸漸的,配合是一種習慣,不用思考自己想做什麼也成了一種習慣,這樣子乍看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似乎也缺少了一點衝勁,也了一種追求目標的渴望。這是我在這群乖順的孩子身上看到的。

成就動機能支持我們挑戰結果未定的事務,甚至去幫助我們撐過眼前的不順遂,尤其在我們期待的成果(或獎賞)並沒有如期待地出現的時侯,至少我們還可以自己給一個無形的肯定「我做到了!我好棒!」。要給孩子一個具有成就動機的成長環境並不難:

首先,給他做決定的機會:讓孩子思考什麼是他要的,長期如此,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也會開始知道除了追求結果,事情本身也有其意義存在。另外,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在他遇到困難時多少會比較甘願一點。至少,能漸漸形成他思考的習慣,以及對於偏好的自我覺察。當然,孩子漸漸有主見後,家長會覺得孩子沒有這麼「乖」,但也因為有了自己的主見以及具有思考的習慣,才不致於朋友說什都好。

其次,重視孩子在過程當中的努力:事情若是如預期的發生,孩子可能得到期待的結果(如:贏得獎品),但是也可能結果並不好,這個時候家長的角色就非常重要,我們應該出面肯定孩子在過程中的付出與堅持,甚至明確的指出在這個過程當中所得到無形的收穫。這種在意義層次的思考,這讓孩子有機會體驗到無形的成就感、自信心、自我效能感,而不是一直專注於有形的結果。

再者,讓孩子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承擔後果:前面這幾個青少年朋友的父母們對孩子是非常關愛的,正因為這樣的關愛使他們時時刻刻注意著孩子的舉動,稍有點不對勁就加以介入。這樣子當然可以避免孩子犯錯,但讓我們想一想,面對事情出錯通常會給我們壓力,我們會面臨道歉、修正、困窘等等的壓力,這樣的壓力對我們修正自己的行為和策略是不是有幫助呢?而父母親的過早介入,即使他向孩子清楚地講到後面可能的失誤以及帶來的後果,孩子真能體會到這些還沒有發生的壓力嗎?當然,身為孩子的監護人我們是不可能什麼都不做,但是只要事情的結果並非不可逆的、並非犯法的、並非具有重大身心傷害危機,那麼我們是不是該給孩子空間去讓他承擔自己的決定所帶來的後果?至於,這個空間應該留多少,大家可以慢慢思考。


每個孩子和他身處的環境都不一樣,該讓孩子有多少的選擇空間?該讓孩子承受什麼程度的錯誤?該怎麼拿捏都可能因人而異,若是你覺得困惑的話,請尋求專業的兒童青少年臨床心理師諮詢,別一個人煩惱過了頭喔!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好眠心運動】28夜_準備下班,喔不,是準備生活!


.準備上班
.準備下班
.準備睡眠
      

      一天之中是不是常常從口中、在心裡說出這三個口令呢,也藉此來啟動另一個狀態呢?這三件事情看來類似,不過,不知你有沒有發現過,這三個口令中,“準備下班”的性質似乎與其他兩項不同唷!

      “準備上班、準備睡覺”都提醒著我們,接下來要上班、睡覺了,但是“準備下班”卻沒有直接提醒我們,要準備自己的生活囉,常藏有一種總算結束工作的辛苦感。

所以啦,從今天起,工作完後來試試以下幾招、幾步驟來一起來“準備生活”囉^^

=>收拾公事包

=>一分鐘空檔
=>精神口號
=>啟動生活模式


『收拾公事包』

相信大家常常在趕著下班的同時,都是急忙的把東西塞進包包火速下班,這時不妨試著把動作放慢,仔細“看”著自己,把物品歸好、把東西收好,每一個動作都提醒一下自己:我正要離開工作,也正要開始下班後的生活,甚至你可以和這些正在收拾的東西對話,你將會發現稀鬆平常的生活鎖事也變得有趣也獨特。

『一分鐘空檔』

如果你會一些放鬆訓練的話(如:「腹式呼吸」),不妨在收拾好包包後,讓自己很簡短的放鬆一分鐘,先把自己的心、身從一天剛結束工作的狀態安定下來,在這個片刻中,你只需要好好把注意力放在放鬆上,讓一天中的不舒服或緊繃隨著呼吸擴展開來,擴展到全身,再就讓它走過。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空檔,但有時卻可以幫助我們清晰照見情緒的全貌,可以減低生活中的壓力和焦慮,有時甚至,能讓我們自然的產生下一步該怎麼做的想法。

『精神口號』

起立、立正、敬禮……老師好

就像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口號一樣,每當班長喊出起立、立正…後,我們就知道上課了。所以你也可以給自己一個專屬的口號,告訴自己要下班了“準備生活”!你可以真的喊出來(但別嚇著同事XD),或是在心裡說出來,寫出來也是一種可能性

GO!GO~LIVE。


『啟動生活模式』

一天之中,很多時候你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花些時間停下來放鬆,所以,心理師有時會建議可以試著擁有「提醒小物」,當看到「提醒小物」時,也就提醒自己該是放鬆的時候了。一樣地,你也可以為自己的下班安排一個「提醒小物」,來明顯的提醒一下自己下班了,來啟動新生活模式^^



      心理師分享一下自己最近的「提醒小物」:換上T-shirt,心理師會特地帶上一件準備生活用的T-shirt,在脫掉白袍下班後,便會地穿上T-shirt,提醒自己來啟動生活囉,開始擁有另一刻美好的下班時光!不得不說,換上
T-shirt的當下,似乎真的有種魔法,因此帶來了不少輕鬆感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提醒自己,也是時候發揮一下創意囉!願大家都可以好好享受生活:)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識說心語】自我暗示的力量



暗示的力量可以有多強?
前一陣子,小編身邊有個夥伴,因為發燒久咳不止,就醫檢查。醫生看完X光片後,判斷「疑似」肺結核,要求他做進一步的細菌培養,同時指示他先回家自行隔離休息。

聽到這個消息的當天中午,和他接觸過的同事們,紛紛擔心受到感染;好幾個人開始覺得喉嚨癢癢的、身體熱熱的,更有人食慾不振,吃不到平常食量的一半。當天下午,每個人都很有良心地帶著口罩工作,以避免傳染給其他人。

過了一星期,細菌培養的結果證實為陰性。霎時間,這些同事們的身體不舒服都恢復了。

暗示的力量可以有多強?
1899
年,化學教授Slosson曾在課堂上耍過這麼一個把戲。他號稱要實際示範氣味在空中的「擴散現象」,於是從瓶子中倒出一些液體在棉花球上,並作勢將棉花拿得離鼻子遠遠的。他拿著碼表計時,並請學生「一聞到味道就舉手」。

在他的記錄中寫到:
等候結果之際,我說,我相當肯定在座各位從未聞過我倒出的化學物質,並表示他們可能會覺得那氣味又嗆又怪,希望不會造成任何人的過度不適。15秒之內,前排學生大多舉了手。40秒之內,那股「氣味」已經蔓延到講堂後方,所經之處,學生舉起的手形成漂亮而規律的「波前」。在場約四分之三的學生宣稱察覺到氣味,而在頑固地少數份子中,男生的比例高於全班平均值。再過一會,應該有更多人屈服在我的暗示之下,但時間屆滿一分鐘後,我不得不中只實驗,因為此時已經有部分前排學生受不了,即將奪門而出了。

其實,他手中的棉花球除了水以外,什麼也沒有。

暗示的力量可以帶來腦中的想法與畫面、身體的知覺、情緒的感受、動作的趨向。如果運用得宜,自我暗示,便能成為幫助自己的重要能力。
那麼,要如何強化自我暗示的力量呢?

首先,你需要調動你的注意力,專注在某種訊息上,例如:看著這張照片,想像咖啡的「氣味」。
其次,讓這樣的想像自然地引發其他的反應,例如:想到咖啡的氣味,自然而然感覺到「放鬆」。
最後,強化你想要繼續發展下去的感受,例如:擴大放鬆的感覺,讓自己的內在越來越「寧靜」。


步驟很簡單,難的是持續地練習!
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相信你也可以運用自我暗示的力量,給予自己一些有用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