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識說心語】心痛的真的會「痛」






你知道,「心痛的感覺」不只是一種比喻嗎?


生而為人,我們是社會性的動物;若缺乏良好的社會互動,我們就會覺得「痛苦」。 注意到了嗎?這種源於人際之間的情緒經驗,在各種語言中,卻不約而同使用了一個「身體性」的形容詞:疼痛。舉例來說,我們會說「心痛」、「心如刀割」、「心碎」。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經驗,會讓我們感覺有如身體的疼痛呢?研究者用大腦造影,告訴我們可能的答案。

在實驗情境中,受試者躺在fMRI中玩一個電腦遊戲。他被告知,玩遊戲的對象是另外兩個受試者,但實際上,其他兩個角色都是由電腦程式操控假扮。第一回合,這些電腦操作的角色,跟真正的受試者玩傳球合作無間,如圖的情形。第二回合,另外兩個角色玩沒多久,就自顧自地玩了起來,無禮地不把球傳給真正的受試者,甚至完全冷落他,如圖


結果發現,當被「排擠」的這個時候,幾個大腦區域亮起來了,特別是一個稱為背側前扣帶皮質(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的部位;這個部位在過去的研究已發現,與生理疼痛引發的情緒有關。


原來,被刀子割到的疼痛,跟受到排擠拒絕的難過,牽涉到大腦的同一個部位。


研究人員更進一步好奇嘗試:用來緩解生理疼痛的藥物,也可以減輕人際之間的痛苦嗎?這次,他們找來25位受試者,其中一半吃強效的止痛劑「泰諾」,另一半吃安慰劑,每天兩顆,持續三週。結果發現,服用泰諾的受試者,大腦中「社交排擠」的區域比較不活躍,也真的覺得比較不難過。


這些研究告訴我們,情緒與生理作用之間的複雜交互關係。


在這個研究中,我們看到社交排斥不但會造成情緒的「苦」,也可能真的帶來身體的「痛」。而想一想,當身體正在疼痛時,我們是不是對於人際上的挫折也變得特別敏感呢?因此,「社會支持」在許多的研究中發現,有助於緩解生理疼痛與心理痛苦,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所以,當看見別人遭受痛苦時,給予同理接納式的瞭解,甚至可能比強效的止痛藥還要有效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