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一定多越好嗎?
為什麼太多的選擇,其實可能是更少的選擇?
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Sheena Iyengar對於「選擇」這個議題充滿興趣。有一次她來到舊金山著名的Draeger超市,說服店長讓她做這個實驗:
她和助手設了一個試吃攤,在不同時段,分別提供24款與6款果醬任人試吃,並提供1美元的優惠卷。
有60%的人受到前者吸引停下來試吃,但只有40%的顧客受到後者吸引。
看樣子,選擇多果然是比較吸引人吧!
然而,在「少量試吃」組中,有30%的人買了果醬;「大量試吃」組卻只有3%!換句話說,即使有較多的人受到大量試吃吸引,少量試吃的人下決定購買的機率卻多了6倍多!
怎麼回事呢?也許行為觀察可以透露端倪:那些少量試吃的人,走到後方貨架拿果醬時,往往立刻抓起他們想要的口味,然後離開繼續購物;而那些大量試吃的人,往往一臉茫然猶豫不決,或是和身邊的人討論良久,最後空手離開。
這樣的現象稱為「選擇過載」,或是「選擇癱瘓」。當太多的產品來到我們面前強調彼此的差異時,反而讓所有的產品都看起來「差不多」而難以選擇。(記得到大賣場買牙膏的經驗嗎?)這也呼應了哈佛商學院Youngme Moon教授提出來的「超成熟市場」概念。
那麼,我們不該有這麼多選擇嗎?也不盡然如此。Iyengar認為,我們至少可以考慮這些作法:
1.減少選項。有時候,我們真的不需要20種不同的牙膏;甚至對於這些大量、頻繁使用的物品,我們不需要全盤考慮所有面向。也許找到一種標準的選項,會讓我們更輕鬆更有效率。
2.培養某領域的專長。專長可讓人深入瞭解選項的多元面向特質,因而更容易區分選項,提升我們處理選項數量的能力。舉例來說:如果你喜愛運動,你可能比較清楚知道什麼樣的鞋子適合你的運動型態;你可能會直接去挑選慢跑鞋,而不會被籃球鞋、多功能訓練鞋、登山鞋搞得眼花撩亂。
3.針對特性培養偏好。這樣能讓我們迅速排除大部分的選項。以果醬來說,當你清楚知道自己喜歡偏酸的口味,就可以輕鬆從大量選擇中挑選喜好。
4.簡化選擇流程。要從100間餐廳中選擇很困難,但如果先決定想吃的類型是中式、西式或日式,或是想要慶生、朋友聚會或家庭聚餐,就可以讓後面的決定縮減許多。
當我們透過研究與練習,學會上述簡化、排列優先順序、分類、分辨型態時,就能快速理出頭緒。你也想強化自己做選擇的能力嗎?一起在生活中嘗試這些作法吧~
圖片來源:Shibuya246@http://flic.kr/p/9uLBi1
(Creative
comm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