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親子心樂園】以「控制感」的角度來談處理孩子的焦慮與煩惱

新增說明文字
國小三年級的小明在經歷搬家、轉學之後,根據媽媽的反映,出現了下列的情形:首先是本來不用和媽媽一起睡覺,突然又想要跟媽媽一起睡覺。其次,又把過去蓋到已經快爛掉的小被被拿出來,有事沒事就摸一摸,還問媽媽可不可以帶到學校去?在學校,本來是活潑外向的小明卻變得比較沉默、被動,不僅僅上課不再舉手發言,下課也不和同學玩只是坐在那邊看著,甚至,有時會在上學前向媽媽哭訴著說不要去學校。媽媽也會向老師詢孩子在校的情形,老師知道小明還在適應期,對他的要求都是比較寬鬆的,也會在課後關心小明,也沒有觀察到有同學排擠的情形,他的學習進展也大致沒有問題。後來,經歷過轉學後的第一次月考,成績也還不錯,小明也漸漸恢復成平常的樣子。

在上面的例子當中,出現了一般孩子在轉學的時候會出現的現象,你可能和筆者都發現了孩子在轉學時感受到比較多的焦慮,他可能擔心:不知道老師兇不兇?不知道同學會不會不理我?不知道那個學校會不會教的比較難?……這種種的不確定都可能引發孩子一定程度的焦慮。即使沒有遇到轉學,在不同的求學階段孩子擔心的事情不一樣,例如:國高中的孩子可能對於未知的、難以掌握的升學考試結果感到焦慮。我們大人也一樣,如果我們想要去的某個國家自助旅行,要去陌生的國家面對不確定的事情我們難免會有所焦慮,面對這樣的焦慮我們會怎麼做呢?一般人會在出發前盡量地去收集資訊、預排行程(當然,有的人是比較隨性一點,不見得需要做這麼多的功課)。這背後的道理其實一樣,都是存在着焦慮的感覺只是程度的輕重不同。

人在面對不確定的環境或是不確定的未來時會感到焦慮,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小孩更是如此!孩子個人可以動用的資源,舉凡:金錢、人際、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等,都遠遠的不及大人,所以,當他們面臨到環境中的變動或者是不確定性時,本來就比較容易擔憂的孩子會顯得更脆弱一點!。情緒上或是氣質上比較穩定的孩子我們就不談了,他們的適應能力會比較好,以下來談談要如何幫忙比較容易擔心的孩子去面對環境中的不確定性,筆者認為以下幾點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第一點-儘量事先預告:最好可以將變動的時間點、變動的事情、可能造成的影響、怎麼解決等等都預告給孩子知道,讓孩子清楚會發生什麼事情以及他可以怎麼做。當然,隨著孩子年齡、智力發展的不同,我們表達的方式要有所調整,語言能力已發展良好的孩子,口頭告知是大家最習慣的方式,但是,若孩子的語言發展還沒有那麼好,我們要怎麼告知呢?這是一個不錯的主題改天我們再細談吧!預告可以讓孩子在心理上有所準備,也可以讓孩子準備去告別已經建立的人際關係。

第二點-在變動當中盡量留下不變動之處:以小明的例子為例,搬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一定要馬上轉學嗎?暫時多花時間通勤可行嗎?家庭生活當中,親子陪伴的時間、能一起做的事情、喜歡去的店還可以繼續嗎?在不同的情境下考慮的點都不同,大原則就是暫時盡量讓變動的部分可以少一點,然後,再慢慢逐步調整成新的生活環境或規律。

第三點-讓孩子可以為變動或是未知做些什麼:以升學考試的結果為例,那真的是非常難「操之在我」,也讓孩子們非常的擔心。除了陪孩子惶惶不可終日以外,我們除了同理孩子焦慮的感受並且反映給孩子,我們還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想想什麼是"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因為面對升學考試,不可能有萬無一失的完美解決方案),例如:我要完整的把三年的國文複習完,那麼,還有一百五十天我該怎麼辦?也許可以找到一大本總複習的測驗卷,我每次看完測驗卷一回的進度,就寫一回的測驗卷,我每星期三和星期六都要寫一回。大原則就是簡單、具體、可執行的,完全不打高空,讓孩子可以一步步去做。當孩子可以為不確定的事情做些努力的時候,那種因為未知而產生焦慮自然得以下降。

上述三點,均有助於孩子去重新掌控整個局面,這就是文章標題所提到的「控制感」,當孩子覺得這個情況是他能控制的,他自然就不會這麼的焦慮。當然,「控制感」也有強弱,能夠完全「操之在我」時控制感很強,不能操之在我時,至少讓我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或是讓我知道還可以做些什麼也好吧!

最後,我還是要提醒,有些孩子就是比較容易緊張,而且他也講不出明確的理由,或者是別人已經再三跟他保證他還是放心不下,要處理這些孩子的情緒可能不是上述三個原則就可以搞定的!這個時候請與專業的臨床心理師討論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