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via woodleywonderworks, heaven = 570 piece star wars lego set no homework, http://flic.kr/p/7u1A6X, CC License) |
其實,嬰兒在三個月的時候,若有機會多次重複同樣的經歷,他可能會記住兩個依序發生的事件。例如:曾經有一個實驗是這樣做的,研究者在嬰兒視線的左邊以及右邊分別放了一張卡片,左邊放的是蘋果,右邊放的是橘子。當展示左邊的蘋果圖片的時候,右邊的橘子圖片就蓋起來,同樣地,在展示右邊橘子卡片的時候,左邊的蘋果卡片就蓋起來,就這樣很有次序的「左、右、左、右」輪流展示。重複多次以後,研究者發現等他們展示了橘子卡片並且把它蓋起來的時候,孩子的視線就會往左邊蘋果卡片的位置看過去,即使那時蘋果卡片還是蓋著的!
換言之,記住事情發生的順序,並且利用這個順序來預測事情的發生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出現的能力,幾乎可以說是一種本能!那~為什麼我們那些幼稚園或者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做事情好像都不會想一下,要求他不能做的事情還是一錯再錯?或者做事總是漫無章法?大部分的過動兒童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不過,這並不代表一般的孩子完全不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尤其是個性衝動一點的孩子。
要改變這樣的孩子不妨從日常生活中的開始,只要不是在趕時間的狀況下,不妨多利用生活中的機會,儘量邀請孩子對接下來的事情做規劃,例如:星期六的早上要帶孩子出門騎腳踏車,我們可以給他一個包包請他帶需要的東西,然後,看看他會有什麼反應。有的孩子也許就不管了!穿上拖鞋,拉了腳踏車就要出門,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就先提示他:「陽光很大,要帶什麼呢?」(提示的時候盡量不直接告訴他答案)慢慢的引導他將需要的東西準備完成。
要領就在於:(1)先把匆匆忙忙的孩子給緩下來,(2)引導他去思考等一下會發生的事情,然後,(3)針對他想到的事,來想想該做什麼樣的準備,(4)儘量利用生活中的每一個機會都邀請他去想一想。讓孩子在這樣的過程當中練習主動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並且,逐漸地建立這樣的習慣。要注意喔!『盡量用提示來取代指示』;『盡量用討論與合作來取代事事幫孩子做』。也許一開始孩子總是想不到什麼,沒關係,耐心給點提示,針對同樣的事重複練習,也許中班以下的孩子都是需要我們提示的,到大班以後可以期待請他停下來想,然後,他就能夠自己想得到部分(也許還是不夠完整)。小學之後,可以期待他越想越完整,甚至,即使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只要與曾有的生活經驗不要差太遠,他也可以試著去揣摩看看(中年級以後)。
這樣的過程也許比直接告訴他要做什麼來的辛苦,但是沒有這樣慢慢地用功夫去磨,又要怎麼期待他會有三思而後行的習慣呢?辛苦的爸媽們,加加油!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