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學者Laura Schulz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讓我們見識到「教育方式可以如何消滅一個孩子的好奇心」。
研究者準備了一種有著四根管子的玩具,拿給四歲的幼童。這種玩具有趣之處在於,每根管子都有不同功能。舉例來說:有根管子會發出吱吱叫的聲音,另一根管子則會變出一個鏡子來。
在第一種狀況中,研究者會對孩子宣稱「我剛剛在地板上發現這個東西」,然後在展示的過程中,「不小心」拉出其中一根管子,使它發出吱吱叫的聲音;這時候,她還會一臉驚訝地表示:「哇!妳聽見了嗎?我們再試一次看看!」
在第二種狀況中,研究者展示的方式就像一般人印象中的「老師」,她會直接告訴孩子這裡有一個新玩具,接著示範該如何玩這個玩具:拉出一根管子,使它發出吱吱叫的聲音。
展示結束後,孩子都有機會把玩這個玩具。可以想像,所有的孩子都會拉出第一根管子,使它發出吱吱叫的聲音,然後樂得哈哈大笑。
然而,第二組的小朋友很快就玩膩了,把玩具擺在一旁。相對而言,第一組小朋友卻會繼續探索其他管子,從而發現其他隱藏的意外驚喜。
回想我們自身的經驗,莫不皆是如此?當我們獲得明白清楚的建議,或是所謂的「標準答案」時,我們也往往失去繼續探索問題的好奇心。好奇心,是非常容易消滅的。
也許,身為「大人」的我們總是希望告訴孩子正確的路,好讓孩子們避免在彎路中走得跌跌撞撞、頭破血流;然而,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也許我們也會希望孩子能保有一定的好奇心與彈性,以靈活的「創新」面對我們從未接觸過的挑戰。
甚至,有時候我們更可以讓自己以一種「全新的視野」,來看待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說不定,我們也可以在這之中發現新的驚喜與樂趣喔!
圖片原始來源:http://flic.kr/p/59Tgds (Creative Commons)
研究者準備了一種有著四根管子的玩具,拿給四歲的幼童。這種玩具有趣之處在於,每根管子都有不同功能。舉例來說:有根管子會發出吱吱叫的聲音,另一根管子則會變出一個鏡子來。
在第一種狀況中,研究者會對孩子宣稱「我剛剛在地板上發現這個東西」,然後在展示的過程中,「不小心」拉出其中一根管子,使它發出吱吱叫的聲音;這時候,她還會一臉驚訝地表示:「哇!妳聽見了嗎?我們再試一次看看!」
在第二種狀況中,研究者展示的方式就像一般人印象中的「老師」,她會直接告訴孩子這裡有一個新玩具,接著示範該如何玩這個玩具:拉出一根管子,使它發出吱吱叫的聲音。
展示結束後,孩子都有機會把玩這個玩具。可以想像,所有的孩子都會拉出第一根管子,使它發出吱吱叫的聲音,然後樂得哈哈大笑。
然而,第二組的小朋友很快就玩膩了,把玩具擺在一旁。相對而言,第一組小朋友卻會繼續探索其他管子,從而發現其他隱藏的意外驚喜。
回想我們自身的經驗,莫不皆是如此?當我們獲得明白清楚的建議,或是所謂的「標準答案」時,我們也往往失去繼續探索問題的好奇心。好奇心,是非常容易消滅的。
也許,身為「大人」的我們總是希望告訴孩子正確的路,好讓孩子們避免在彎路中走得跌跌撞撞、頭破血流;然而,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也許我們也會希望孩子能保有一定的好奇心與彈性,以靈活的「創新」面對我們從未接觸過的挑戰。
甚至,有時候我們更可以讓自己以一種「全新的視野」,來看待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說不定,我們也可以在這之中發現新的驚喜與樂趣喔!
圖片原始來源:http://flic.kr/p/59Tgds (Creative Comm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