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好眠心運動】29夜_弦外之音:請幫幫我



在心理治療中個案常見以下的疑問:

「心理師,你有失眠過嗎?」
「心理師,你也會心情低落嗎?」
……等


有時甚至是帶著抱怨的口吻:

「我看你都不會失眠啦,應該不懂我們失眠人的痛苦」
「你又沒有憂鬱過,應該體會不了我的心情」
……等


      在一般的日常生活的對話中,你我也許都會遇到上次情況,大多時候人們都急於回答這些問題,而落於表面的問與答中,如:『我當然也會失眠』、『我也會有壓力,像是上次發生……事情』,帶有技巧性的回答會把層次拉到普同性的觀點來回答,如:『我也是一般人,當然也會失眠、會心情不好』。
      這樣直接的問與答並沒有不好,但可以會被拘泥在淺層一問一答中間,也可能會忽略對方的內心話,其實求助者這些疑問中常常都有更多真正的想法與感覺,心理師今天來教你從以下兩個思維去「聽」出話裡的弦音~

[渴望被同理]

我們拿「心理師,你有失眠過嗎?」這個問題當例子來說明,其實詢問者並不是一定要知道你有沒有失眠的解答,因為這個答案對詢問者沒有太多實質的協助,他們通常重點是希望你知道失眠的「感受」,所以會希望你也曾有相同感受,把你拉在同一國裡,目的是期望你可以更「同理」他們。所以你要做的是展現也執行出你的“關懷及同理心”,可以讓詢問者瞭解『我可以懂你正面臨困境、感覺痛苦』!這樣一來,一定可以比直接與對方一問一答更回應進對方內心裡,有時甚至對方自己都忽略已久了渴望被同理的內心世界。


[請幫幫我]

      此外,當對方提出更多的疑問或是抱怨時,如:「你又不是我,你不懂啦!」,其實這般的情緒背後,可能透露更多的挫折、無奈及失敗經驗,對方可能正在透露出『可以的話,請幫幫我』的訊息。所以,你可以邀請對方多談談這些負向情緒,在你能力範圍允許的情況下,陪他一起經歷、陪他一同哭,但身為一個家人或朋友,有時礙於關係,可以幫上的忙有限,但也不要因此沮喪,能夠做到「不帶批判地去傾聽」就已經是一個大忙了,當然此外,你更可以陪她去尋求專業協助,如各大醫院精神科、心理師等等。


      這樣的“期待被同理”及“得到幫助”,不只適用於個案對治療師、病人與醫師,也常見於親密伴侶、重要家人、同事、朋友之間也是一樣會出現,所以下次當你又遇到類似的問題或是抱怨時,在直接給解答與回應前,提醒自己停一下,來真正聽聽對方想表達的情緒是什麼,想想對方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困難需要你的同理,其實文句背後透露的是向你求救的訊號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