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識說心語】傷心的人聽慢歌還是快歌?


最近有件事情在音樂界激起了一點漣漪。

先看原文網誌,這是一篇翻譯的文章,可由下面這個連結點入閱讀。http://pansci.tw/archives/41642

後來,PanPci 科學新聞網發表聲明:
"
作者Cleo寫的這篇文章在PanSci上的標題是「悲傷音樂能幫忙療癒破碎的心」,但商周網站轉載之後,自行將標題改為「五月天錯了!科學證實:傷心的人更該聽慢歌」。這樣的下標並不符合這篇文章的原意。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3950&path=c"

簡言之,五月天迷們看到商周網站下的標題,像是在批評五月天而不開心了~而PanSci趕快澄清,原文根本沒這個意思。

讓我們細看這篇文章內容,它在說的其實是:
過去研究顯示,處於負面情緒的人,偏好使用愉快、正面的藝術體驗來「平衡」負面情緒;
然而在某些狀況,處於負面情緒的人,卻偏好選擇與自己心情相符的藝術產品。例如遇到人際衝突的人偏好選擇暴躁的音樂,失去一段關係的人偏好選擇悲傷的音樂。
研究者推論,也許人們會用這些音樂、電影、繪畫、小說來「同理」自己;也可能當成精神寄託來「取代」失去的重要關係。

其實,小編認為過去研究與這篇研究的「差異」才是關鍵。

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是什麼樣的人,會選擇「平衡」、「同理」或「取代」等不同功能呢?

文章中提到一個關鍵條件:人際或非人際
人際(interpersonal)的失落,會比非人際(impersonal)的失落大大增加受試者對悲傷音樂的偏好。
而人際的衝突,會比非人際的衝突大大增加受試者對暴躁音樂的偏好。

所以,也許我們可以這樣來思考運用這些結果:
如果你今天因為某個「人際事件」產生情緒,例如分手、喪親,那麼找個與自己情緒基調相符的藝術體驗可能效果較佳!因為藝術能同理撫慰你,在你心中填補那失去的空白。
如果你今天遭遇到的是與成就有關的事件,如比賽輸了、考試砸了,那就找個熱血振奮的電影或音樂吧!它能平衡你的情緒,讓你更快走出負面情緒的泥沼~


畢竟,藝術沒有所謂的「對錯」,只有「適合」。重要的是什麼樣的內容、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引發什麼樣的體驗吧!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識說心語】你累了嗎?



        你累了嗎?



        Marie Åsberg教授是研究疲憊的專家,她提出了"疲憊漏斗"的概念。如圖所示,頂端的圓圈代表生活圓滿平衡的狀況;當越來越忙碌時,我們可能放棄一些事情,把火力集中在看似"重要"的事情上。 
        但,往往最先被放棄的,是那些最能滋養心靈的活動,只不過它們可能看似"可有可無"
 
         結果,生活逐漸被工作占滿,滋養生命的事物被放掉遠離,慢慢只剩下令人耗竭的壓力,感覺身心俱疲。

        那麼,要如何避免讓生命流至疲憊漏斗底部呢?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保持滋養性與消耗性活動的平衡很重要。而正念的練習,除了可以協助因應無法避免的消耗性活動,也可以讓自己停下來整頓身心狀態,然後照顧自己、重新出發。






如果,你是助人工作者...】


        經常面對他人的痛苦、失落、負面情緒等,可能已易讓你經歷身心靈的能量耗損;忽略照顧自己的身心、情緒需求,就會掉入耗竭的深淵 (burnout)

        在一個又一個的困境與悲劇中全力以赴的你,是否記得停下來喘息、重新加油?


        請記得,照顧好自己,才能好好照顧別人。

        自我照顧並不是自私、自憐的行為,一點點自我照顧行動,像是每天做件愉悅的事,或是把平常引導個案進行的正念技巧多做自我練習等等,可以增進對生活的掌握感、幸福感,能讓你有更好的狀態做個 "好的照顧者"





[參考資料] 正念:八週靜心計畫,找回心的喜悅。馬克‧威廉斯、丹尼‧潘曼合著,天下文化出版。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識說心語】我從未許諾你一個「莫札特效應」


你相信聆聽莫札特能讓寶寶變聰明嗎?

1993
10月,全球最頂尖的科學期刊之一《自然》(Nature)刊出了一篇文章,
題目是「音樂與空間作業的表現」(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

在這個簡單的實驗中,他們找來36位大學生,接受智力測驗裡面的其中三項分測驗,分別是:圖型分析、矩陣推理及剪紙摺紙測驗。
在圖形分析測驗中,受試者要用方塊積木排列組合出紙本題目上呈現的圖樣;
在矩陣推理測驗中,受試者要觀察題目中的抽象幾何圖形,然後從幾個選項中,選出最適合填補缺少部分的答案;
在剪紙摺紙測驗中,受試者會看到一個設計圖,用實線與虛線標示如何摺疊與剪裁,然後從幾張圖片中選出成品應有的樣子。
研究者將這三個測驗合併計算成一個「抽象推理能力」指標,然後轉換成智力測驗的分數(也就是所謂的智商,IQ)。
在智力測驗中,一般大眾的智商平均分數為100

在接受這些測驗前,受試者會隨機分成三組:
其中一組聆聽10分鐘的莫札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
第二組聆聽10分鐘的降血壓放鬆法指南,
第三組則處在10分鐘的寂靜無聲狀態。

得到的結果如下:靜默組得分約為110,放鬆組得分約為111,莫札特組得分則到達119
看到了嗎?莫札特可以讓得分高出9分!

9
分聽起來不多嗎?
如果這9分是穩定的,那可不簡單。9分可以讓一個人從群體中50%提升到70%的位置,足足有20%
那可是會讓人從不及格變成及格,或是從B變成A的!

這個研究結果讓媒體與社會大眾興奮了!
斗大的標題開始出現在許多媒體的報導中、某州長在議會報告中引用此研究成果、音樂公司推出大量CD產品;
有間公司註冊了「莫札特效應」的商標、寶寶玩具中出現大量播放古典音樂的莫札特組合、給寶寶看的DVD影片成為年價值上億美元的產業……

很遺憾的是,這裡面大有問題!
姑且不論此研究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也姑且不論其他研究團隊一直做不出同樣強的結果;
最大的問題是:這20年來,從來沒有任何這類研究,是針對寶寶做的

從來沒有!!!

這就是典型的「偷換概念」:
首先,「空間能力」變成「智商」,再變成「聰明」;
然後,「大學生」變成「寶寶」甚至「胎兒」;
還有,「莫札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變成「莫札特」,再變成「古典音樂」。

於是,「聆聽古典樂會讓胎兒變聰明」、「聆聽莫札特會讓寶寶變聰明」就成了大家深信不疑的概念,
也成就了上億美元的產業……

也許,我們會這麼願意相信這樣的說法,
是因為我們總認為孩子(也許,也包括自己)沒有發揮全部的能力。

我們都太想找到一個「神奇魔法」,
可以快速釋放孩子們隱藏「潛力」。


即使知道提昇能力需要努力——很多很多努力,
我們卻總是想要找到一個「快速、安全、無副作用」的捷徑提升孩子的成就。

千萬不要誤會,聆聽古典音樂,讓孩子心情愉悅或獲得美感的經驗,是很好的。
但如果因此相信不切實際的承諾,甚至因此放棄鼓勵孩子應有的努力,就不好了。

終究,要讓任何能力提升,還是需要正確的焦點、足夠的知識及刻意的練習,
畢竟,連莫札特自己也是經過「一萬小時」的努力,才能有如此成就的!
與其在考試前或比賽前一直聆聽莫札特,不如再多用點心,好好練習吧~

原始圖片來源:http://flic.kr/p/71FSRu (Creative Common)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好眠心運動】25夜_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這是古希臘哲學家 赫拉克利特(Ἡράκλειτος,前540年-前480年)的名言,要指出的是河裏的水是不斷流動的,這次踏進河,水同時再流動著,下次踏進同一條河時,流動的又是新的川流,所以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兩次,因為河已不再是原本的河、水亦不再是原本的水,甚至人也不再是相同的人

      這句話非常的特別,強調萬物在永恆不斷變化著,同時也著重在當下,常可以用來提醒我們擁有現在的這個當下,這也是正念(Mindfulness)的精神之一,而這個概念也經常在心理治療的過程裡用來鼓勵面對失眠的人,尤其是長期失眠的病人。

      「這些方法我都聽過,之前也做過了,但是都沒效!」,在門診常常聽到長期失眠者以無助的口吻抱怨著。這些方法也許真的可能沒有效,但失眠者常常因為“過去”的失敗經驗而放棄了接下來的努力,忽略了這次可能“不一樣的當下”,沒有給我們心理師一次機會的同時,也錯失了給自己“未來有改變”的機會。

“過去”已經結束
“未來”還沒出現
“當下”可以掌握

      在這樣的情況下,心理師常常會針對以下幾點幫失眠者重新找回期待:

(1)找對合適自己,並且是對的治療策略

      常常聽失眠者描述過去治療的失敗經驗時,不難發現會有一個共同點:方法不合適。有時可能是聽到身旁親朋好友的建議或是他人親身經驗,又或是報章雜誌看到的坊間療法或是技巧,就拿自己的失眠狀況試試,結果常常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其實這些方法也許對睡眠都是有幫助的,不過不見得是合適所有人的,正所謂對症下藥,如果可以先透專業睡眠醫療人員的檢查、評估與建議,才能找出真的合適的治療計劃。所以,也許你因之前失敗的治療經驗,而對下一步的治療卻步時,也許可以停下來想想過去的經驗值得參考嗎?

(2)允許失敗,且要持之以恆

      臨床上也有不少例子是,失眠者找到的方式看來是對的治療策略,但失眠者常常無法接受失敗的過程,對改善失眠有過高且不合理的期待,導致失眠者才一經歷到挫折就打了退堂鼓,例如:一名家庭主婦雖然知道多安排運動會對睡眠有所幫助,但2-3天下來沒有明顯改變就放棄運動安排了,無法允許失敗又沒有持之以恆,讓這名家庭主婦把運動歸類為無法改善睡眠的方式。也因此睡眠心理師常常建議失眠者要在心理師的陪伴下,至少有六至八次的治療安排,一來心理師可以承接失眠者失敗的挫折感受,也修正下一步的治療計劃,再來六至八次裡也讓失眠者可以持續良好習慣一段足夠的時間,持之以恆通常是治療非常重要的關鍵

(3)你擁有不一樣的當下,新的自己

      提醒自己當你在專業評估後,找到了專屬於自己的治療計劃後,就是一段與過往不一同的治療經驗了;在心理師的陪同之下,更有力量面對挫折也挑戰自己,提醒自己每一次都是不同的體驗,沒有完全相同的狀況,我們唯一要努力就是把握當下。在你有這些念頭與想法後,每個人也有了新的自己,連每一次的呼吸都是全新的,你在心理師身上所學習到、擁有的每項治療技巧也都是新的。

      展開一段全新治療旅程的失眠者,有更寬的視野及體驗,有時會找到更多的方法與機會,相對地,就有更多的期待及改善的空間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識說心語】標準答案會殺死好奇心


麻省理工學院學者Laura Schulz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讓我們見識到「教育方式可以如何消滅一個孩子的好奇心」。

研究者準備了一種有著四根管子的玩具,拿給四歲的幼童。這種玩具有趣之處在於,每根管子都有不同功能。舉例來說:有根管子會發出吱吱叫的聲音,另一根管子則會變出一個鏡子來。

在第一種狀況中,研究者會對孩子宣稱「我剛剛在地板上發現這個東西」,然後在展示的過程中,「不小心」拉出其中一根管子,使它發出吱吱叫的聲音;這時候,她還會一臉驚訝地表示:「哇!妳聽見了嗎?我們再試一次看看!」

在第二種狀況中,研究者展示的方式就像一般人印象中的「老師」,她會直接告訴孩子這裡有一個新玩具,接著示範該如何玩這個玩具:拉出一根管子,使它發出吱吱叫的聲音。

展示結束後,孩子都有機會把玩這個玩具。可以想像,所有的孩子都會拉出第一根管子,使它發出吱吱叫的聲音,然後樂得哈哈大笑。

然而,第二組的小朋友很快就玩膩了,把玩具擺在一旁。相對而言,第一組小朋友卻會繼續探索其他管子,從而發現其他隱藏的意外驚喜。

回想我們自身的經驗,莫不皆是如此?當我們獲得明白清楚的建議,或是所謂的「標準答案」時,我們也往往失去繼續探索問題的好奇心。好奇心,是非常容易消滅的。

也許,身為「大人」的我們總是希望告訴孩子正確的路,好讓孩子們避免在彎路中走得跌跌撞撞、頭破血流;然而,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也許我們也會希望孩子能保有一定的好奇心與彈性,以靈活的「創新」面對我們從未接觸過的挑戰。

甚至,有時候我們更可以讓自己以一種「全新的視野」,來看待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說不定,我們也可以在這之中發現新的驚喜與樂趣喔!

圖片原始來源:http://flic.kr/p/59Tgds (Creative Commons)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好眠心運動】24夜_堅持對的方向一步步前進



      想必大家都有大掃除的經驗吧,可以說是辛苦又不得不做的一件差事,辛苦的是,你可能會滿頭大汗,耗費氣力和心思;但大掃除後空間的整潔,加上心情上隨之而來的平靜,也是你所期待享受的,所以大掃除成為了不得不做的差事一件。

      不知你在大掃除的時候,有沒有「愈打掃愈亂」的經驗呢?尤其是在剛開始打掃的階段,我們拿
整理抽為例子,當你要把一個囤積雜物已久的抽屜徹頭徹底的整理乾淨時,你會怎麼做呢?

      『我會把所以東西先都倒出來』這可能是最快、最理想的方法,然後先把抽屜擦拭好,再一一把物品整齊的放進去,但如果你是注意在把東西都倒出來的階段,你一定會覺得亂到不行,有人可能心急就胡亂整理,或是還看不到整理好的樣子前,甚至有人就沮喪也放棄打掃了呢(接下來的動作可能就交給媽媽了^^)

      其實在失眠治療的過程中(大多心理治療的歷程也是),都會像整理抽屜一樣,可能會經歷一段比原先睡眠狀態更差的體驗,尤其是治療的初期,因為心理師一定會去評估檢視你失眠的原因,可能會挖掘出你不好的睡眠習慣、不合理的想法,甚至會找出干擾睡眠的個人特質(如:要求完美)。


      所以在治療的初期,與失眠者審視這些問題時,失眠者有時會對自己還有好多要進步的空間,而感到失望無助,也許會有放棄的念頭。但請不要害怕,因為倒出這些問題後,你將開始一場全新的打掃之旅,一開始把問題都找出來,也有助於愈徹底的整理,就像是真的在整理抽屜一樣的感覺,雖然過程會是辛苦的,但掃除後的整潔結果會是美好的。

      所以選擇了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來改善睡眠的你,或許還因為改善來的得太慢而心急或沮喪,其實是因為現在你需要的是持續的努力與前進著,而且你不會是孤單無助的,專業的心理師會用各式的技巧陪你一起整理、一同走過中間的困難,而且會時刻同理你的辛苦,也鼓勵你的進步,在這個過程裡你可以這麼做:

1. 持續配合心理師教導的各式助眠技巧如同你要持續把倒出來的物品,逐一清理再整齊放回抽屜一樣,心理師教你的方式就是在協助你改善不好的睡眠習慣與想法,所以你可以持續的練習。

2. 記錄睡眠狀況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將每天的睡眠情況記錄下來,這樣的記錄有助帶你掌握睡得好、睡不好的可能原因,也可以在就醫時交給專業人員,協助醫療行為。

3. 允許睡不好每次的睡不好,都可能找出原因,而每找出一次原因,你就更少了阻礙,所以,首先要先允許自己有睡得不好的機會。但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只把焦慮放在睡不好的部分,如同你在整理抽屜時一樣,不只一直看著還沒整理的部分。

4. 看到進步就鼓勵自己肯定自己的進步,也給自己一點鼓勵,像是「我好棒,我做得很好,這個禮拜有2-3天睡得很好!」。你的注意力可以常常放在抽屜已整理好的部分,那會是一個很棒的回饋

5. 對未來抱有期待你可以想像一下睡眠改善的那一刻,如同你可以想像抽屜被你整理乾淨的那一刻,有著期待你也會更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