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妳聽過「快樂會傳染」的概念嗎?如同這個詩句:
"Laugh, and the world laughs with
you; weep, and you weep alone."
「笑,世界跟著你笑;哭,就只有你自己哭了。」
~「孤獨」,詩人Ella Wheeler
Wilcox (1850-1919)
詩人的文字簡潔雋永,讓這個句子廣為傳頌;可惜,這段話只對了一半!因為不只快樂會傳染,憂鬱也會傳染;更具體來說:身邊每多一個快樂的人,可以提升你9%的快樂機率,但身邊每多一個不快樂的人,也可以降低你7%的快樂機率。
嗯?等一等,這麼看似精確的數字,怎麼來的?
2008年,刊登在BMJ的一篇文章,利用「Framingham Heart Study」資料庫,進行了一個研究——說到這個資料庫,不得不先讚嘆一下:這是一個從1948年開始,在Framingham和Massachusetts兩個地方開始的調查。最初,共有5,209人參加,也就是所謂的「第一代」;到了1971年,多數人的子女及子女的配偶也加入這個研究。令人驚異的是,這「第二代」總共5,124人,除了中間過世的人以外,竟然只有10個人退出研究!最後,當時間來到2002年,「第三代」的4,095人也加入了。這足足橫跨超越一甲子的調查仍持續進行著,也因此,提供了許多跨越人生階段的分析素材。(台灣也有一個從1983年開始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不過不像這篇研究是持續追蹤「同一群人」。說到底,研究資料的收集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大工程啊!)
回到這篇研究,作者分析了「第二代」從1983到2003年,總共4,739個人的資料。這些人平均擁有11個社交連結(包括朋友、家人、同事、鄰居等);在每隔幾年的調查中,會有個稱為CES-D的標準化問卷,用下面四個題目測量每個人的快樂程度:「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很快樂」、「我享受人生」、「我覺得自己就和別人一樣好」(以0-3分評量,總分最高12分)。
研究的分析細節在這裡先略過,畢竟這不是一篇研究論文,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原始的文章。但這篇研究用了一個較特別的「網絡分析」技術,可以用圖示的方式看出在整個社交網絡中,每一個人的位置處於核心或邊緣,以及他/她與其他人的關係遠近。舉例來說,你和好朋友的關係是1度,很親近;和哥哥的同事關係是2度,比較不熟;和妹妹的男友的表妹關係是3度,這可能已經不認識了。
透過進一步的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快樂能藉由社交網路散播,產生漣漪反應,影響最遠達三層關係外的人!具體來說,朋友快樂,能讓妳的快樂機率提昇15.3%,朋友的朋友快樂,能讓妳的快樂機率提升9.8%;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我們剛提過,妳甚至不需要認識他!),都還能讓妳的快樂機率提升5.6%!
此外,快樂的人往往擁有最多的社交連結(不一定都很親密),所以通常會是處於社交網絡的中心;而且,會和其他快樂的人群聚在一起(也就是說身邊也都是比較快樂的人)。當然,從上面的結果也可以猜想,也許是快樂的人讓身邊的人都越來越快樂了!
這篇研究論文開啟了後續許多關於「社會傳染」的相關研究:包括肥胖、抽煙、喝酒等習慣,都可能和身邊的人有關。透過這個結果,至少可以讓我們得到兩個關於「更快樂的技巧」的啟示:
1.想要更快樂,就去認識新朋友。因為快樂不僅來自於深刻的人際互動,也來自於日常生活中每天「感染」到的快樂總劑量。每天在家裡、學校、公司街上看到的微笑越多,你心中反覆映照出的快樂也越多。
當然,朋友越多,被負面情緒影響的機率也會增加,但記得文章一開始說的嗎?就算不快樂的朋友減低了你7%的快樂機率,快樂的朋友又能提高9%;加減起來,還有2%的剩餘。所以朋友越多,累積的快樂劑量應該會越多!且越靠近社交網絡的中央,受到快樂(而非不快樂)影響的機會又會再增加;透過複利效果,更可能讓你越來越集中出快樂的群聚。故長期而言,多認識新朋友是個挺好的投資!
2.想要更快樂,也別忘了老朋友。千萬別有了新人忘舊人。事實上,努力讓身邊的人變快樂,同樣會增加自己的快樂機率!想一想,妳上次為朋友精心策劃一場生日驚喜,看著朋友開心與感動的表情,是不是也真的讓妳自己很開心呢?這,會不會比只是在FB上留言來的深刻?
或者,妳有多少朋友,現在只剩下用FB或LINE聯絡?有多久沒有打個電話聊聊天了?會打電話聊天的,有多久沒有約出來碰面吃飯?會碰面吃飯的,有多久沒有安排時間一起出去走走?
強化友誼的作法,就是將妳現在與朋友習慣的互動模式小小「升級」一番。試試看,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喔!
在過得還不錯的一年這本書中,「第二條快樂真理」:讓你自己快樂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讓其他人快樂。讓其他人快樂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你自己要快樂。這句話大概可以當成這篇文章的註腳。至於妳要選擇「認識新朋友」還是「強化老朋友」,就挑選適合自己的方式吧!
(photo via amanda.venner, created com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