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親子心樂園】會引發情緒的事件比起中性的事件更容易被記起來!

(Photo via Andy, A little worried, https://flic.kr/p/zA61M, CC License)

這是筆者引用自「大腦當家(遠流出版)」一書第106頁的一段內容。這段內容是在向讀者說明「一個充滿情緒的事件往往會成為被處理得最深入的外在刺激,它在我們的記憶中停留最久,回憶的正確性也遠比中性的事件高!」。

這個原理曾在廣告中被運用,以網路上找的廣告為例:

請駕駛人繫好安全帶的公益廣告 http://youtu.be/D1YpE7U33yo

請駕駛人行經住宅區,宜減速慢行的公益廣告 http://youtu.be/P9nqs6ohqVQ

請駕駛人減速慢行,避免因為他人的失誤會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 http://youtu.be/qRXDJsI5WHg

這類型的廣告運用讓人感到驚訝、害怕的畫面,讓人經由對該情境的理解或是對人物的同理而產生情緒,讓人自然而然地深刻去注意以及記得它所要傳達的訊息。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我們腦部有個叫做杏仁核的結構,簡單來說,它與情緒的產生和維持有關,特別是較為本能而原始的情緒反應,例如:害怕、生氣。在杏仁核裡面充滿了多巴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當大腦察覺到一個充滿情緒的事件時,杏仁核就會將多巴胺釋出,讓它進入腦部的神經系統,因為多巴胺能幫助記憶以及強化訊息的處理,它的作用就好比便利貼上面寫著『記住它』一樣。大腦就把這個化學的便利貼貼到正在面臨的事件上,例如:正在看到、聽到的,意味著這個事件需要進一步的處理,就好比你在一張重要的照片貼便利貼,標示出這個照片是重要的,要好好保存下來一樣。這樣的機制被推論為是具有演化意義的,畢竟動物存活於世,總是要設法記住被威脅的經驗,尤其有些的威脅可能第一次遇到時還能佼倖逃脫,但是第二次可能就不保証也有這樣的機會了!所以,需要一個機制讓生物可以在極少的學習次數中就牢牢記住,以利日後趨吉避兇。

上週三(2014/5/21)在台北捷運發生的隨機殺人事件高度引發社會大眾的重視,各新聞頻道當然會加以重點報導,經由家中或各個公共營業場所的電視放送出來時,孩子們難免會多多少少看到或聽到這個新聞。若幼兒的語文理解弱,理解不了新聞中的用詞,也跟不上新聞記者的說話速度,那麼電視畫面以及週遭大人的反應與說明就成了他理解的途徑,例如:他經由家長的情緒反應來理解現在看到的事情是讓人嫌惡的。所以,新聞的畫面真的是需要自制的,而家長發現新聞內容不宜兒童觀賞時除了適時的轉台以外,亦宜避免過度的去反應。若孩子已經處於學齡期時,較能經由新聞中的用語來了解發生什麼事了,不妨參考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的建議(請見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8318),與孩子討論心中的焦慮,並且妥善的處理這樣的情緒反應。

筆者的內人觀察到在當天下午五點到六點之間,可能由於事發突然新聞畫面來不及處理,新聞頻道中呈現了血淋淋的畫面。筆者認為這相當的不妥,因為就算語文理解弱的孩子看到血淋淋的畫面:

第一、若只是定格的畫面,那是他生活中沒有經驗的畫面,可能會引發他的好奇心,會想盯著看,甚至問:「哥哥,躺躺,紅紅的,怎麼了?」,到這時他可能只是好奇,還沒有什麼特定的情緒反應。

第二、若畫面是動態的又伴隨週遭人物的尖叫或其他驚慌的反應,這時,他可能會理解到這不是好事情,不過,可能還是在一知半解的情況。

第三、若身邊的重要他人(如:主要照顧者)看到後,突然來一聲驚訝的叫聲,那麼他應該就能肯定這是會讓人嚇一跳的事情,甚至,因為尖叫聲而被嚇到了,他可能也將這個畫面與驚嚇的反應連結起來。而這樣的學習方式,就如本文一開始所陳述的,是一種本能的、深刻的學習。

總之,廣告還會顧及觀眾的反應,避免因為過度渲染情緒反而模糊廣告要傳達的訊息,或是甚至對廣告主產生反感,所以,廣告的內容還會再三拿捏。可是應該被定位為「普遍級」,應該可以被闔家觀看的新聞畫面呢?在新聞的自律正在進步的當下,面對內容載有過度情緒訊息的報導時,家長宜謹慎把關,若還是不小心看到了,也請儘可能地冷靜地反應、轉台,然後,事後觀察孩子的反應,與孩子討論心中的焦慮,並且妥善的處理這樣的情緒反應。若孩子真的事後仍長期出現過度焦慮的情緒反應,甚至,將焦慮的對象擴散到其他的對象,如:本來是怕搭乘捷運,後來連去坐公車、公共場所、人多的公共場所都會害怕,宜至各大醫院的兒童心智科尋求協助。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好眠心運動】晚安,親愛的媽媽們。


      週末就是母親節了,每年這個時候,我謝媽媽們對家庭及孩子的私付出,在人社會裡媽媽,不是自然的母性或是社的期待,是需要吃苦耐微不至,等到孩子都大了、自己也退休了以後,常以可以始好好享受悠的日子,但與願違,更年期空巢期的巨大身心狀態,有候反而讓媽媽們難適應

  許多開始面臨更年期的女性,經常會有失眠的困擾,大多數因為女性賀爾蒙濃度降低而出現生理不適症狀,像是熱潮紅、盜汗、頭痛、耳鳴、心悸、胸悶、肌肉痠痛、體力不支等等;也會有許多心理不適症狀,例如焦慮、暴躁、憂鬱、不安、失眠、健忘、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女性在這個階段常常會因為這些不舒服的感覺無法克服而感到沮喪,有時可能連家人也不太能夠體諒,更容易有家人之間的摩擦產生,通常在更年期間這些不適若不是太嚴重,大部份的女性可以順利度過,不過也有部分婦女即使在更年期過後,其他症狀的干擾已經相對減少,但是失眠卻始終沒有改善,心裡也逐漸對於失眠感到有壓力,演變成長期失眠。

      事實上,處於更年期或之後的女性,除了因為生理狀態的改變可能造成睡眠問題,通常也有很大的比例是因為整個生活形態的轉變,而使得失眠問題持續或者惡化,因此可以透過想法及行為的調整來慢慢改善失眠。下面是常見的一些睡眠迷思,快來看看媽媽們是否有這樣的睡眠迷思,調整一下這些帶給你更多壓力的想法吧。




      這些迷思僅列出大多數人對於睡眠不足或失眠的普遍擔憂,若可以減少對於這類睡眠迷思的擔憂,相信睡眠和心情也都能隨之改善,其實隨著年紀增長,睡眠形態會有些微改變,但只要白天精神維持的不錯,也不會影響到生活,便不用太過擔心。此外,如果有很嚴重的更年期症狀難以承受,建議還是至婦產科接受較完整的評估,才能夠做有效的治療。最後,若是家中的媽媽或是阿嬤的失眠困擾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與情緒,也可以尋求醫院的睡眠中心、精神科或身心科等專業人員的協助,希望天下的媽媽們都能夠夜夜好眠、幸福平安。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親子心樂園】孩子寫功課時想要聽音樂耶!我該不該給他聽呢?

(Photo via gianΩmerz, Hausausgaben, https://flic.kr/p/5KvFEv, CC License)

這個問題我常常聽到家長問我,尤其是小孩因為疑似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徵象而到醫院求診時,他們常常出現的現象是看電視、打電動一條龍,但是,寫功課或是看書就精神一整個委靡,然後,愈寫愈趴,最後就給他睡下去了,不然,就是一手拿一支筆在玩「左右互博」、火箭發射……

這邊簡單介紹一個理論-Low arousal theory(低激發理論)-,這個理論淺白一點的說法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孩子們因為意識狀態易於陷入警醒程度不足(如:昏昏沈沈、昏昏欲睡的狀態,所以,他們會主動尋求自我刺激(例如:過度的活動),來拉抬自己的警醒程度,讓自己保持足夠的清醒和警覺。而且,一般環境中的事物對出現這種情形的人來說,顯得刺激性較為不足,例如:老師上課的音量對於一般人孩子可能是足夠的,是足以引發他關注的,但是,對於出現低激發狀態的小孩而言,老師的音量就顯得不夠刺激,於是他就不去注意老師講什麼,或是開始尋求一些刺激,像是將鉛筆盒建設為火箭基地、用鉛筆將橡皮擦戳洞洞、屁股還是在位子上,但上半身扭來扭去。

若是基於這個理論,當孩子本身需要比較「重口味」的刺激,但又得困在椅子上寫作業時,筆者會建議給他足夠的刺激以利他維持一定的警覺性以及清醒程度。寫作業時,顯然我們無法讓他跑來跑去,利用大量活動的方式來給他足夠的刺激。這個時候,聽音樂就成了一個蠻好的選項,畢竟聽音樂的同時,孩子還是可以看著該看的地方,手也還是可以寫字,只不過,這時音樂的選擇就蠻要緊的。若孩子認為古典音樂(無人聲)就可以帶給他足夠的振奮,那麼我們只要注意選擇的樂曲是輕快的、活潑的即可;若孩子認為流行音樂才能帶給他足夠的振奮,那麼我們就需要好好的挑選一下。舉例來講:若是孩子很喜歡聽五月天的歌,甚至要求聽五月天的歌來搭配寫功課,筆者相信五月天的歌應該可以提供他一定的振奮程度,這個時候,我們不妨給孩五月天的「舊歌」,也就是讓孩子聽的是一、兩年前的舊歌,或是孩子已經聽熟的舊歌即可。給孩子聽新歌的話,顯然他會最感興奮,但是也會讓他很想欣賞歌曲的內容,這樣子會讓他嚴重的分心,相對來說,若是聽舊歌、聽他已經滾瓜爛熟的歌,他只要聽前面一、兩句,後面有什麼變化他都知道了,就算他跟著哼,也會因為這已經是熟到可以自動化的歷程,相對的不會佔去他許多的心力,他就有比較多的心力可以投注在他目前進行的作業中。所以,若是孩子再提出這樣的要求時,家長不妨陪他挑歌,然後,試試看這樣的措施能夠給他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吧!

但若學童分心的情形嚴重、注意力持續的時間很短,筆者還是建議帶至兒童心智科就診,以確定他注意力問題的嚴重程度及可能因素,才能有效地找到最正確的協助之道。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好眠心運動】找到方法比找到睡眠更重要


相信你我都過這樣的經驗~


當下急著要找一樣東西時,東翻西找找不著,但日後在一個不經意情況下,東西就出現了!可能是電視搖控器、鑰匙、一張字條,也可能是口袋的200元XD

為什麼你要找的東西,在這個“緊要關頭”常常會和你玩躲迷藏呢?

有可能在心急、焦慮之下,無法喘口氣思考一下東西怎麼會不見;

有可能在手忙、腳也亂之下,專注能力窄化,只想著不見的東西,沒注意到紊亂的環境,或是四處推疊的物品,早就阻礙著你找到遺失的東西。也因此,常常在有朝一日,心靜下來了,在打掃家裡把雜物整理好後,東西就會乖乖的回到你的懷抱了。

不久前有次與失眠病人在治療時,病人在開心地與心理師分享“終於找到睡眠”的喜悅後,讓心理師聯想到這個發生在你我常見的找東西情節,病人在治療初期不難發現總是非常急迫也用力的找尋著睡眠(大多失眠的病人都是如此),但結果也如同找尋遺失的東西一樣,愈是著急,愈來難尋,但在幾次透過心理師的評估與分析後,病人慢慢發現找到失眠的原因可能才是重要過程(這也正是心理師的拿手絕活,如:失眠病因之3P模式),也在幾回合心理治療下,病人也認知到了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才更是重要(這當然也是心理師專門的^^,如:失眠之認知行為治療),然後,病人也可能似乎忘了當初用力「找尋睡眠」的壓力了

而就在這個「心理師評估與分析」->「找到原因」->「心理治療」->「找到方法」的大掃除過程之中,病人有了機會整理自己的睡眠問題及原因,更多了喘氣、放鬆的空間,在少了焦慮、壓力的情況之下,那失蹤已久的睡眠就慢慢出現囉!

我還記得這病人告訴心理師的這句話:
『找到放鬆(方法)真的很重要!』

沒錯,找到方法其實比找到睡眠更重要!

所以失眠的妳/你,別在只是專注在努力找到睡眠了,有機會的話,先幫自己來趟專業的大掃除一番吧,睡眠就會悄悄地回到懷抱了^^

而這個概念有點類似是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中的“矛盾意向法”,不要想著我要睡著,甚至將你原來的想法反過來,告訴自己:「我千萬不要睡著」,有興趣的話,可以回顧一下這篇文章【好眠心運動】05夜_意外睡著?!-別小看自己睡眠的恢復力